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准確領會把握精髓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2018-03-20 09:15:4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機制

  呂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又聚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凸顯了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又明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方向。

  以要素流動為基礎

  促進城鄉資源合理配置

  合理配置城鄉土地資源。一是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在推進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基礎上,加快農用土地向種田大戶、家庭農場流轉,這有利於推進農業規模經營,流轉資金也可作為農民工進城後的社會保障或創業啟動資金。二是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通過實施農村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在保證農用耕地的前提下,借鑒廣東省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做法,允許農村集體依法以出租、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與開發經營,讓農民共享農用地轉用增值的利益,促進集體建設用地轉讓交易,有效緩解城鎮建設用地資源瓶頸性問題,優化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確保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發展。

  促進城鄉人力資源合理流動。一是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流轉。積極培訓農民工就業技能,增強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市場競爭力,支持農民工回鄉創業帶動就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二是引導各類人纔向農村流動。借鑒天津做法,建立人纔發展基金,設立引進國外智力專項資金,從身份、住所、事業發展上合力吸引人纔,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吸引大量優秀農業經營管理人纔、專業技術人纔等各類精英向農村聚集,並以此來培育發展農村專業性人纔市場,優化農村人力資源合理配置。

  加大城鄉發展的投資力度。一是促進農村投資來源的多元化。在公共財政投入進一步向農村傾斜的同時,引導金融市場力量,積極吸引城市資金和外資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發展,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支持農業科技產業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二是加大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建設投入。加強城市『三供三治』建設,搞好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在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基礎上,有效緩解『城市病』問題。

  以產業互動為核心

  支持城鄉勞動力創業就業

  創新發展特色產業。我省農村應充分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抓好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的『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建好綠色食品種植與深加工基地,帶動物流、旅游、飲食、民俗文化等產業的發展,有效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應利用資金、技術、人纔等集聚的優勢,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應以『油頭化尾』『煤頭電尾』『煤頭化尾』為抓手,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拉動點。

  推進城鄉產業互動發展。城市產業應延伸其服務體系,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的種子、化肥、農業機械等農用物資產品,提供金融、物流、銷售等服務,促使農業生產增值,提高農業競爭力;農村也應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途徑將其加工、銷售環節延伸到城鎮,承接從城市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為大中城市企業的配套產業。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

  引領城鄉創新驅動發展

  推進科技向農村轉移。重點引進適宜的農林牧新優品種與規模化設施養殖技術,以及進行農林畜產品加工增值技術。依靠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中介機構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創新體系組織,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實現『藏糧於技』。要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田間管理、農場資源管理等領域,加快推動農業精准生產。

  加快『互聯網+』與產業融合。加快推進『互聯網+』與我省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要創新農產品生產和營銷方式,積極發展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開闢『互聯網+農業』、冷鏈倉儲物流等新路徑,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要促使我省由『制造大省』轉變為『智造強省』,實現向高端服務業的結構性昇級。大力推動三次產業融合,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進農業,充分挖掘農業資源價值。

  以制度供給為保障

  完善城鄉融合配套政策

  完善城鄉土地制度。一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一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加強土地產權制度建設,保障農民財產權益。二是探索開展城鄉之間『人地掛鉤』政策。可借鑒河南省城鄉人地雙掛鉤的做法,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定居規模掛鉤,有效破解城鎮發展用地的矛盾。

  完善戶籍管理制度。一是分類實施戶籍遷移政策。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落戶居民與城鎮居民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一律平等。二是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建立健全戶籍與居住證相互補充、有效銜接的人口管理政策。實施無門檻居住證制度,保證暫不具備落戶條件的農民工在社會保險、就業培訓、子女義務教育等方面與當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完善城鄉就業制度。一是實行城鄉平等的用工政策。用工政策要以技能作為選擇條件,就業崗位對全社會開放,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可借鑒浙江省對農民工提供就業技能培訓的做法,多渠道安排農民工就業。二是加強城鄉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市、縣、鄉(鎮)三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網絡,實現信息共享、服務互動,引導農村轉移勞動力、轉崗職工、高校畢業生等各類勞動者平等享有公共就業服務權利,做好去產能職工分流安置,確保社會穩定。

  完善行政管理制度。一是精簡行政層級和機構。通過適度調整行政區劃規模與層次,達到精簡機構、減少審批項目,要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實現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二是適時調整行政區劃。可借鑒江西省推進行政區劃政策的做法,將城市規劃區內的鄉鎮逐步改為街道辦事處,行政村逐步改為居民委員會,實行城市管理體制。

  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途徑共享城鄉融合發展成果

  促進城鄉教育均等化。一是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城鄉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加大對農村教育轉移支付的力度,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促進城鄉教師合理流動,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二是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力度,開發適應農村勞動力、技工教育的培訓課程,可借鑒天津市實施『職業培訓包』模式的做法,提高技術含量高、培訓成本大的培訓專業(工種)的補貼標准,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培訓具有科技、經營、管理纔能的新型職業農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

  加快城鄉公共醫療均等化。一是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提高新農合籌資標准和財政補助水平,建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加強農村衛生人纔隊伍建設,擴大農村免費公共衛生服務和免費免疫范圍。二是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管理資源整合。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管理,逐步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管理與城鎮居民信息管理對接。

  促進城鄉社會保障均等化。可借鑒浙江嘉興以『土地換社保』的模式,為進城農民工提供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等險種,對具有城鎮戶口的農民工發放社會救濟金,促使進城農民工在城鎮的安居樂業。一是完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出臺新農保、城居保和職工保跨城鄉、跨區域的轉移接續辦法。二是完善農民工失業與工傷保險政策。逐步推進農民工參加失業保險與城鎮職工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提高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救助水平,做好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關愛農村『三留守』人員。發展社會福利、慈善和殘疾人事業,讓群眾切實共享城鄉融合發展成果。

  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均等化。一是構建高效快捷的城鄉交通路網體系。加快推進城市與村鎮地區的道路建設,逐步擴大公交線路覆蓋農村地區的范圍。二是完善城鄉供水設施。鼓勵和引導鎮村聯合投資建設供水工程,加強農村地區水利設施建設,完善農林灌溉和防災減災設施,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寬帶進農村,縣以上主城區重點區域實現免費Wi-Fi基本覆蓋。加快農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生態宜居鄉村。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社科院)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