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7日訊(記者 佘雨桐 郭麗穎 包海多) 3月23日,本網記者跟隨哈爾濱仲裁委員會仲裁秘書石笛,零距離地體驗了一天仲裁秘書的工作。27日,仲裁委員會傳來消息,當日記者旁聽的那起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案,通過調解,雙方當事人已冰釋前嫌,達成和解。

受理案件資料都是當天 加班『消化』是常態
上午8時,記者來到哈爾濱仲裁委員會,仲裁秘書石笛已經開始准備9點要開庭的案件相關事項。石笛一邊忙著手中的工作一邊簡要地跟記者介紹仲裁案件開庭前所要做的准備工作:『一個案子首先要提交材料申請立案,成功受理後按照仲裁規則要求給雙方當事人下達通知,限定期限內舉證,仲裁秘書收到證據材料後進行整理,給雙方當事人送達,同時給仲裁員審閱。然後征詢仲裁庭意見,協調仲裁員確定開庭時間後,給雙方當事人送達組庭開庭通知書。開庭前一天電話提醒仲裁員和雙方當事人具體開庭時間及地點,這就是案件受理後的一些准備工作。』

剛介紹到一半,由於時間關系,石笛開始給雙方當事人和仲裁員打電話再次確認開庭時間及人員。記者被一堆放在庭審室桌上的文件吸引了,了解纔知道都是這次開庭案件的卷宗和證據資料。

『這些都是這次案件的,這麼多呀,這得准備多久呀,這些證據交上來你一般要整理多久?』記者問向剛剛放下電話的石笛。
『這只是這個案件其中一部分案卷,建設工程類型的案件有的案卷都能達到100本,證據一般不是一次遞交上來的。我們一般接到資料都會在一天內整理完,所以加班是常態。這次的案件證據還涉及到一些圖紙,一般當事人會在舉證期限內不定時地郵寄或者傳過來,為保證時效性,證據都必須接到後立刻整理,以便及時送達給另一方當事人和仲裁員』。石笛跟記者解釋道。

『圓桌仲裁』像『嘮家常』一樣解決問題
9時整,開庭雙方當事人到達審批室進行『圓桌仲裁』。記者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庭審,申請人、被申請人、仲裁員圍坐在圓桌邊,氣氛顯得很輕松、和諧。石笛跟記者介紹說:『這次案件是涉及工程剩餘款項和工程水電費繳納金額的仲裁,案情相對簡單,糾紛事實清楚,法律依據也比較充分的,仲裁員希望雙方當事人能夠和解或調解解決,在緩和的氣氛中完成舉證、質證、答辯、協商,更有利於雙方當事人協商、和解。』

仲裁一直進行到十點半,雙方律師就案情又與石笛進行諮詢。石江峰跟記者說:『我是黑龍江信誠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也是仲裁委的仲裁員,我覺得通過仲裁方式解決糾紛很好,它更能讓雙方當事人都覺得公平、公正,而且仲裁員都是雙方當事人自願選擇的,仲裁員也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專家斷案,也更獨立、專業。這裡的仲裁秘書也都十分細心和專業,我跟石笛合作過很多案子了,他以前是法院的法官,專業就不提了,更讓我欣賞的是他的耐心與細心,從案件整理到與當事人溝通,石笛一直都很熱心也很有耐心。』

送走了雙方當事人,已是中午12時,石笛剛到食堂准備吃飯就接到前臺大廳值班電話說有當事人過來找她。她迅速收拾好下樓接待當事人,石笛說:『我們仲裁其實是很注重服務,很人性化的,因為有的當事人會選擇午休時間或者周末過來,我們全天前臺都會安排專人值班,周末也可以預約立案的。』
跑中介查電表趴門喊話 只為找到當事人
13時30分,記者跟隨石笛准備出發給當事人送達開庭通知書。記者翻看送達文件發現,申請人提供了3個地址和一個戶籍地址。據了解,這個案件的申請人是省外的,申請人自己也不知道被申請人具體的住址,石笛在接手案件後已經按照申請人提供的地址進行郵寄但是都被退件了。
『這兩個地址都在道外區,我們先去,然後去南崗那個,最後這兩個在道裡區,看看時間不行我就下班過去送。』石笛跟送達員說。據送達員介紹,考慮當事人白天會上班,下班五點以後和周末送達是他們工作的常態。

由於送達地址是道外老房區,樓號混亂門牌號模糊,送達一行人先後問了多個居民及倉買都沒找到准確地址,最後石笛靈機一動跑進一家房屋中介纔問到准確樓號。進入樓內,石笛先來到電表前查看後纔在門外開始一邊敲門一邊喊當事人的名字,並時不時地趴在門上聽裡面的聲音。

『有的時候你去敲門,當事人也裝不在家不給開門,我先查看下他家電表是不是在使用,並聽聽裡面的聲音。有一次我敲門聽見屋內有很小的孩子的哭聲,家長總不能讓小孩自己在家嘛,我就一直敲並喊他名字,最後終於給我開門了。』石笛笑著對記者解釋道。

但是這次石笛的『小技巧』並沒有用上,屋內一直很安靜,我們只能又趕往下一個送達地址。連續又走訪了兩個送達地址都沒有找到當事人,送達一行人來到申請人提供的第4個地址時已是下午五點十分了,由於該地址小區是封閉式小區,送達員跟物業協商半天纔讓進入。

幾經周折,送達一行人終於見到了當事人,得知石笛的來意後,當事人李先生拒不接收開庭通知,情緒也很激動,作勢就要關門。通過石笛的耐心勸說,李先生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說:『啊,你這麼說我懂了,開庭我會去的,就像你說的我也要維護自己的權益,你站門外都說這麼久了,要不進來喝點水吧,這都馬上六點了,不介意的話晚飯你們就在我家吃吧』。石笛微笑地謝絕了李先生,並再次囑咐李先生要詳細閱讀通知,並強調開庭前一天她還會電話提醒一下。
18時10分,記者一行人纔送達結束,許是當事人終於答應會來參加庭審,石笛的情緒明顯松弛了下來,開始跟記者聊起了家事。石笛的丈夫是一名法官,平時工作也很忙,三歲的女兒平時都是雙方父母幫著照看,有時周末石笛還要帶著女兒到單位辦公。『我家寶寶剛會學話的時候,除了爸爸媽媽外說的第一個詞就是「我要上班」。現在大些了,最愛做的游戲就是背上小包包,從自己的房間特別開心的跑到門口,喊著:「我去上班了!」,我也不知道在哪學的。』石笛一邊給記者看女兒的照片一邊笑著說。
記者手記:
每一本裝訂好的厚厚案例,都是不知道熬了幾個夜晚和付出了幾個周末的閑暇時間整理出來的;每一次成功送達,背後又不知是送達人員與仲裁秘書們想了多少個『小技巧』完成的;每一次案件和解,不知道又是仲裁員多少『口水』和交心換來的。
『好的,馬上!』;『我理解』;『我告訴你這個該怎麼辦』;『我幫你想辦法』……一天下來,記者聽到石笛最常說的就是這些話,而這些看似普通的話語又恰恰體現出了仲裁的快捷性、自願性、專業性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