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近日,國家衛健委對各地2017年健康扶貧工作進行總結評估,對去年健康扶貧工作紮實、成效突出的省份給予通報表揚,我省位列其中。(見《黑龍江日報》4月18日二版)
人們常說,健康是1,事業、財富、婚姻、名利等等都是後面的0。由1和0可以組成10、100等N種不同大小的值,但如果沒有健康這個1,其他條件再多也只是0。『救護車一響,一頭牛白養。』是農村常見的人生悲劇。脫貧攻堅戰中一個最難啃的骨頭是『因病返貧』和『因病致貧』。有數據顯示,全國貧困農民中,有44.1%是因病致貧,重大疾病已成為橫亙在貧困人口脫貧路上最大的『攔路虎』。解決好貧困人口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防止百姓『病根』變『窮根』,就要補齊精准扶貧中的『健康扶貧』這塊短板。
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保底工作,屬於『五個一批』中『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范疇,政策性扶持起到關鍵作用。為了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我省精准發力,逐漸完善健康扶貧政策體系,城鄉醫聯體『組團式』幫扶,開展分級診療和遠程醫療,實行『一免N減』助力脫貧。紮紮實實的努力得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擺脫貧困,最重要的是思路『不貧困』,我省利用大數據,實施全覆蓋,『病人不動,專家動』,建檔立卡,簽約服務,精准定位,辨證施治,對癥下藥,只有思路對了路,出路就會越走越順。
健康扶貧見效慢,療程長,因病返貧、因病致貧者的『自愈』能力極其有限,他們既要身體上『療傷』,又要狀態上『脫貧』,所以對他們心靈上的撫慰與健康上的扶助同樣重要,也是長期型的工作。從國際通行做法來看,在慈善領域『保持受施者的尊嚴』已是公認原則。這也提醒我們,在健康扶貧上,無論那些受助者的病痛多麼嚴重,境遇多麼不堪,需要救助的願望多麼迫切,都不情願失去自己應有的尊嚴。我們在扶貧過程中,要用心、用情,謹記『守護弱者』原則,不要過分暴露當事人的病情、身體狀況,避免使他們心靈上受到傷害。
同時,健康扶貧重在防病先行,不少農村家庭缺乏健康意識、醫療常識,即使有某種慢性疾病,只要沒有明顯癥狀,一般都沒有防治的打算。一旦發病,病情往往是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這時就需要一筆較大的開支。對此,就需要研究建立一套慢性病預防、治療及管理的扶貧長效機制。這是防止貧困發生以及未來共享美好生活的基礎。
我省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決戰階段,健康扶貧已在全國領先一步,各項扶貧工作更需齊頭並進,力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