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對此,我們應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深刻認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義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公開講話和報道中,『創新』一詞出現超過千次,可見其受重視程度。這些論述,涵蓋了創新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人纔、文藝、軍事等方面的創新,以及在理論、制度、實踐上如何創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創新是對已有認識和實踐的突破,是引領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要以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科技創新是一切創新的核心,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人纔是創新的根基與核心要素。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通過科技創新驅動,可以形成新的生產力,通過開放創新驅動,可以培植新競爭力,通過市場創新驅動,可以增強發展活力。創新最主要的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強化基礎研究壯大科技力量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橕。政府要提高對重點基礎研究項目支持強度,加強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與投入,強化創新源頭供給。擴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自主權和個人科研選題選擇權,培養一批基礎研究領域領軍人纔。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組建一批走在世界科學前沿的高水平科研團隊。推進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纔、科技領軍人纔、青年科技人纔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要進一步開放大學和科研院所,提昇教學與科研水平,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加強創新體系建設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對此,可以組建以企業為主的研發機構,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可在全國推廣深圳企業創新主體模式。要支持行業領軍企業構建高水平研發機構,鼓勵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有研發機構的要繼續搞好,沒有的要加快建立。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並購或參股國外創新型企業,並以此為平臺,直接吸納海外高端人纔為我服務。鼓勵外商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支持外企在中國設立技術研發機構,實現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要加快政產學研用融合。實行政產學研一體化,政府應積極支持以企業為中心的產學研三位一體化和以大學為中心的產學研三位一體化。要讓企業和大學既是生產中心,又是研發中心,還是人纔培養中心,大學在學與研的同時,可辦企業,延長學制,學生既學理論,又要掌握技能,以此解決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問題,使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
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培養國際水平科技人纔
要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纔、科技領軍人纔、青年科技人纔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一是實施更加開放的人纔引進政策,面向全球吸引優秀創新人纔,尤其要加大重點產業急需緊缺高端人纔的引進。
二是激發創新創業者積極性,讓科技人員在創新活動中得到合理回報,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力度。
三是為科研人員營造更加寬松的科研環境,改革科研評價和獎勵制度,賦予創新領軍人纔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鼓勵落實科研人員帶著科研項目和成果創辦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設立一定比例流動崗位,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纔兼職。對國內緊缺的外國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技術人員來華工作給予工作許可便利。對外國專家在我省創辦科技型企業、專利研究等方面取得成就的,給予國民待遇。
四是轉變政府職能,實現由科研管理向服務創新轉變,政府應注重抓宏觀、抓戰略、抓前瞻、抓基礎、抓監督,更加注重向創新鏈的前後端延伸,優化政策供給。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打破地方保護,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的規定和做法。五是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知識產權信用體系,健全知識產權維權援助體系,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特派員和專家顧問制度,及時提供知識產權侵權判定諮詢意見。
此外,還應下放各項科研管理權,加快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全部下放給符合條件的項目承擔單位。發展創業平臺,加快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各類創業孵化平臺。加快推進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建設。加大創新投入,擴大創新創業投資規模和投入的多元化,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對創新企業實行普惠性財稅政策支持。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