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走過那片蘆葦,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5月5日晚,第二季《朗讀者》又響起這段流傳了28年的旋律,而那背後,是三代守鶴人的理想和苦痛。

徐卓,一個有著甜甜笑容的女生。大學畢業後,她揮別都市,去往一片濕地。 她的父親叫徐建峰,她的姑姑叫徐秀娟。
徐秀娟她是一位可愛的滿族姑娘,1964年10月16日出生,地道的齊齊哈爾人,由於受到家庭的影響,從小就喜歡鶴,1986年5月她接到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鹽城自然保護區和紮龍遙相呼應,一南一北,這裡是丹頂鶴的主要越冬地)的邀請,便一個人不遠萬裡來到了射陽,1987年9月16日,她為尋找兩只心愛的白天鵝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位年輕又可愛姑娘的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她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被追為烈士,譽為『中國第一位馴鶴姑娘』。
在《朗讀者》節目中,徐秀娟30多年前的孵化日記被擺在鏡頭前。姑娘仔細觀察、記錄下的每一丁點變化,她用細致筆觸描繪的小鶴的畫像,隔著時間觸到了人心。我們由此得知,為了小鶴,它日夜守護在孵化箱旁,曾經從凌晨4點守到夜裡23點,19個小時裡連續畫下15幅小鶴叼殼、脫殼的圖形。
後來專門轉到東北林業大學求學的徐卓說,大姑那代人得出鶴卵的孵化期為32-33天的推斷,如今已被作為固定結論被傳授給後來的養鶴人。

董卿在那本30多年前的日記本裡找到這段描述:『它蹬著兩條腿死去了,它死前的幾分鍾,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我,我的心都要碎了。我哭著掰開它的嘴,見裡邊有血,我試圖把血吸出來,但吸不出來……』無力感讓姑娘決心要上大學,掌握更多專業知識,於是她賣了四次血,換來學費。

僅用兩年多時間就完成了全部學業,徐秀娟又趕忙回到她的工作崗位,繼續『半野化』地養護她的小鶴。1987年9月,兩只小鶴走失。徐秀娟整整一天在蘆葦蕩中蹚水尋找,心力交瘁。次日一早,她說聽到了『寶貝』的鳴叫,沒顧上吃飯就又出門了。不想從此永別,終因疲勞過度,淹沒在了沼澤裡。
那個美麗的女孩,離開時剛滿23歲。她被追認為我國環保戰線第一位烈士。
老徐夫婦忘不掉娟子,更放不下這群鶴。誰都沒想到,他們把兒子徐建峰也送進了保護區。當時,小伙子已退伍轉業進了齊齊哈爾市的大型國企。1997年,經父母反復勸說,徐建峰放棄城裡的工作,接替姐姐守護那群鶴,一乾就是18年。

然而,不幸再一次降臨。
2014年4月,又是丹頂鶴繁育孵化的關鍵期,徐建峰發現濕地核心區內有個鶴巢,小鶴馬上就要破殼,但那個春天異常乾燥,附近時有『荒火』。『可別把鶴巢給燒了。』徐建峰扔下一句話,只身前往看護。幾天後,他和姐姐一樣,一頭陷進了沼澤……那一年,他47歲。
整理父親的遺物時,女兒徐卓發現,他的工作證裡,原來珍藏著一張『娟子姐』的照片;他的日記裡,也與姐姐一樣,記錄著點滴工作……1525599608509468.jpg

徐秀娟烈士的侄女,今年23歲的徐家第三代守鶴人徐卓接過了爺爺、姑姑、父親的接力棒,畢業後回到了紮龍自然保護區工作。
『我的姑姑,我的父親,盡管生命像流星一樣劃過夜空,但我想他們是幸福的,只是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了我們……』
徐卓說,爺爺奶奶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十月送這群鶴離去,春天再迎它們回來。
每年殘雪消融時,每當丹頂鶴『呦呦』鳴叫著飛過村莊,老人知道,他們的孩子們,又回來了。
《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支歌我們從小就聽。沒人想到,歌裡的故事延續到了今天—— 能讓人超脫悲劇的,只有最初的愛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