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工程:環境調優工程,創建全省發展環境最優縣
尹承雲到任不久,依蘭還處於政治跌宕期,他大膽提出,要創建全省發展環境最優縣。
此舉讓不少乾部群眾覺得不可能。當時的政治生態被破壞嚴重,乾部懶政惰政,不作為不積極不主動不負責的問題嚴重而又突出。
怎麼打造最優縣?
尹承雲帶領新一屆縣委班子做出莊嚴的承諾:依蘭縣將以創建全省發展環境最優縣為統領,緊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找准問題癥結,大膽改革創新,打造振興發展良好環境。
作風整頓活動開展以來,依蘭圍繞打造全省發展環境最優縣,緊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找准問題癥結,大膽改革創新,通過審批環節『瘦身』、審批服務『提速』、審批效能『增質』,抓實抓牢作風建設,打造振興發展良好環境。
首先是讓審批環節『瘦身』。依蘭縣的行政審批絕不作繭自縛,層層限制,人為設置障礙。下大力氣推動審批權『簡化』,編制《依蘭縣行政審批事項目錄》,對目錄之外的一律不作為審批事項審批。對全縣公共服務事項和行政審批涉及的中介服務項目進行全面清理規范,清除『黑中介』,推動審批權『下放』,切實將權力向鄉鎮、社區和行政村、審批中心、園區下放,打通服務企業和群眾『最後一公裡』。
不能小看這『最後一公裡』,往往百姓對政府的作風提出疑問,就在這『最後一公裡』。在依蘭縣行政服務大廳,記者看到了這樣一份清單:《依蘭縣政府行政權責清單和負面清單》,此舉卓有成效。推動審批權『曬單』,對不在『負面清單』范圍內的不需要進行行政審批,實行直接備案制度;同時,實行清單動態管理機制,依法及時調整清單,這樣一來簡化了流程,明晰了事項,讓群眾拍手叫好。
尹承雲常對乾部們,特別是窗口單位的工作人員說一句話:別刷你的存在感!
什麼意思?就是告誡大家,不要因為手中有一點權利就為難群眾,故意擺架子,設卡子,不折騰群眾幾趟就不甘心。這個問題,要杜絕,一經發現嚴查嚴辦。審批服務必須提速。針對窗口單位特點,開展窗口單位『四少』便民服務和『四零』服務承諾活動,全面提昇服務群眾和企業水平,樹立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新形象。
流程復雜,辦事就難,進度就慢。簡化流程是當務之急,縣裡將各項審批事項與哈市對標,部分事項與國內先進地區進行對標,全年優化流程194項,優化比例達83%,行政效率得到大幅提昇。除此,縣裡還要求行政服務實行限時辦結,並對行政審批時間進行再壓縮,實行一般性事項7-10日內辦結,重大項目30日內辦結。更讓群眾們期待的是,依蘭縣還將實行網上審批,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網上審批平臺,加快實體大廳向網上辦事大廳轉化,實現『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現在縣裡的辦稅服務真是越來越方便了,業務辦理的快,服務態度還好,還專門為我們這些納稅人組建了一個QQ群,有問題直接在裡面提問,都會得到解答,並會實時公布一下新政策。』前來依蘭縣國稅局辦稅服務廳辦理業務的宮先生告訴記者。記者在縣國稅局了解到在改善環境過程中,他們按照縣裡的要求繼續加強服務,持續整頓工作作風,優化營商環境,使窗口工作更好的開展,提高納稅人滿意度。辦稅服務廳主任東蕾表示:『2018年,將紮實推進深化作風整頓取得的成效,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抓手,營造便民快捷的稅收服務環境。
記者了解到,依蘭縣還要求各單位著眼長遠,在久抓、常抓、嚴抓上下功夫,通過建制度、抓反饋、嚴問責,確保機關作風整頓工作落地見效。建立制度約束機制。制定印發《乾部作風『十嚴禁』》,對機關工作紀律、工作作風提出明確要求。組織全縣乾部按照『十嚴禁』要求進行公開承諾,人人簽訂承諾書。現在,29家服務窗口單位120多名工作人員全部亮明身份,掛牌上崗,誰再敢為難辦事群眾將立即遭到問責。讓審批效能增質,需要時時監督問效。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區乾部等各類代表共20名作為作風監督員,定期反饋意見;依托『12380』舉報平臺,設立『作風監督舉報信箱』,以群眾監督助推發展環境改善。建立督查問責機制,縣委組建作風整頓監督問責組,對窗口服務單位進行常態化明查暗訪,對作風不實、損害企業群眾合法權益、造成不良影響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並嚴肅追究主要領導和主管人員的責任,用剛性問責倒逼優化發展環境。
放管服,四張網
實施環境靚縣與民生安縣兩大戰略
在發展的過程中,問題一定是有的,這不容回避。新一屆縣委一班人理清思路,找准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依蘭的問題是什麼?總結來說,主要是針對過去環境不優、軟實力不強。這也是兩大痛點。
采訪中,尹承雲告訴記者,依蘭縣要突出競爭優勢,積聚正能量好作風,形成大氣象和好氣象,首先要實施環境靚縣戰略。縣委以打造全省發展環境最優縣為統領,著力做優發展環境,以思想大解放助推『放管服』改革,積極推進簡政放權和優化審批流程,切實將權力向鄉鎮、社區和行政村、審批中心、園區下放,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舉措最終實現依蘭縣:發展問題比哪都少、新引企業比哪都多、乾部乾勁比哪都足、執法行為比哪都好、群眾辦事比哪都快、市民素質比哪都強,全面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著力優化城鄉環境,加強城鄉綠化美化工程建設,春季利用20天時間實現全縣132個村、7500個秸稈垛全部出村,鄉村環境更加宜居秀美;著力優化生態環境,嚴格落實河長制,全面開展林地、濕地清理和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加大水土保持造林力度,全力保護生態環境。通過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依蘭正朝著全省發展環境最優縣闊步前行。
記者在依蘭縣的山山水水間感受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的蓬勃力量,同時也在一村一屯,一草一木,一河一山中感受了依蘭的變化,從生態環境,到人文環境,變化是明顯的。
尹承雲對記者說:『沒有好的人文環境,談發展也是空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什麼?人文環境不好,就沒有發展的力量和底蘊。所以,依蘭要在環境靚縣戰略中,再推進民生安縣戰略,讓老百姓福祉日益提昇,這是人文環境改變的根本方式。』
依蘭縣曾經確實存在民生領域投入不足、民生事業發展不快等問題。新一屆縣委班子著力補齊短板全面啟動民生『四張網』建設,提檔昇級社會『服務網』,投入資金4167萬元,完成49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維修改造,全縣教育教學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同時,縣裡還健全完善社會『保障網』,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925人、同比增長1.6%;縣裡還利用閑置辦公用房,改建4000平方米的老年人活動中心1個,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4個;全面築牢社會『和諧網』,加快推進天網工程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人民群眾安全感不斷提昇。全力編織社會『扶貧網』,在做好『兩不愁、三保障』的同時,大力實施食用菌、光伏發電等產業扶貧,年底將有1063戶貧困戶脫貧。
民生的『四張網』編織得溫暖而又緊密,讓老百姓幸福指數不斷提昇,也使依蘭的人文環境更加和諧幸福,朝氣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