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4日訊(記者 莊園)近日,記者從黑龍江大橋項目指揮部了解到,該項目由中俄雙方預計在2018年7月上旬前同步完成全部下部結構,目前水下鑽孔灌注樁已全部完成。中俄兩國建設者正在進行水中承臺和墩柱施工,鋼箱梁的施工准備工作已基本完成。

黑龍江大橋鋼筋加工車間。 姜久明 攝
黑龍江大橋是我國北方高緯度寒冷地區第一座鋼混疊合梁矮塔斜拉橋,大橋不僅造型美觀,還體現了『綠色公路』的設計理念。據黑龍江大橋項目總工程師劉雙介紹,主橋共設置六個索塔,大橋上部結構采用耐候鋼結構,主橋鋼梁為我國首次生產並使用的Q420F級耐候鋼,此種鋼材可耐零下60℃的極寒溫度,既降低了大橋的後期養護成本,又增強了對環境的保護。大橋的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擴頭樁技術,成孔過程中需要更換專用擴孔鑽頭,增加了施工難度,這一技術為全國特大橋梁建設中首次采用。

黑龍江大橋施工工人。 姜久明 攝
鋼筋加工車間內,采取『超市式擺放』,大橋建設所需鋼筋都分門別類整整齊齊地排列。黑龍江大橋項目副經理史偉鑒告訴記者,項目自建設以來引用了數控鋼筋彎曲機、數控鋼筋籠滾焊機、數控鋼筋彎箍機等先進的自動化機床,可將圖紙信息輸入電腦,改變了傳統人工做標尺的加工方式,既提高了鋼筋的加工精度,加工效率也提高了3—5倍,原本6、7個人乾的活現在一個人就能完成。

大橋采取二維碼管理。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橋墩位置粘貼有二維碼,通過手機掃描可以清晰地看到包括各部位施工日期、相關負責人、構造圖紙以及數據的墩位標識。據黑龍江阿穆爾河大橋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布市分公司副總經理李昶介紹,不僅橋墩,項目從原料進場開始就采取數碼化管理,檢驗合格、入場流程都能通過掃碼二維碼了解到,到達了施工過程可追溯性。同時,該項目采用BIM化管理,不僅使大橋建設可視化,模型化,還能夠對項目工期計劃、施工組織安排、原材料消耗、成本控制分析進行綜合性的管理。目前,我們對中俄雙方的施工進展都進行全方位的控制,目前,每個月雙方專家都會對大橋施工進行聯測,保證已完工程精度,以達到大橋合龍時『零誤差』,目前,已完工程施工精度完全符合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