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伊春市承包育林第一人張英善 一腔赤誠山林作證
2018-05-23 09:17:0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馬雲霄 馬少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5月23日訊 迎著春風,記者一行驅車顛簸十幾公裡來到大山腳下,終於握住了作家筆中描繪的這雙大手:毛糙、粗大、有力。

  作為伊春市承包育林第一人,烏馬河區烏馬河經營所退休職工張英善對樹木有著別樣的情感。他的感人事跡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姜孟之所知曉,專門撰寫了《一雙手》一文,此文被選入中學、小學課本,並被譯為英、法文介紹到國外。

  記者見到張英善時,他還在忙碌著。在他承包的一片紅松林中,張英善深情地凝望著這些參天大樹,一棵棵地撫摸著,感慨萬分:『這片林子是我1985年栽種的,吃的苦、受的累沒有白費,看到它們,就像看見自己撫育長大的孩子,親切又滿足。』他是大山的兒子,更有顆熱愛大山的赤子之心。在青山綠水間,張英善講述著他的育林故事。

  1975年,張英善正式成為烏馬河經營所的一名林業工人。那個年代,職工群眾造林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張英善看著心疼,又心有不甘:『栽不活樹,算什麼林業工人?我一定要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

  1981年,實行經營性承包造林,即個人承包地塊造林,3年後視成活情況給付工資並回收林地。張英善摩拳擦掌——終於可以大乾一場了。

  張英善簽下了4公頃林地承包合同,成為伊春市承包育林第一人。4公頃林地需栽植1.5萬棵樹苗,按照當時的進度,每人一天栽400棵,4公頃林地得乾40天,春季造林的最佳時間只有20天。有人說張英善好大喜功,有人說他是為了掙錢,張英善不去計較,他要用事實說話。

  還沒到造林季節,他就開始上山刨穴,進行試造。到了4月份造林時節,他和妻子天亮前起床,背著上百斤重的樹苗走七八裡的山路到深山中栽樹,一乾就是一整天。1.5萬棵樹苗,他們只用15天就栽完了,造林合格率100%。

  之後的3年,張英善又分別承包了幾十公頃造林地。為保質保量地完成造林任務,他和家人常常披星戴月,忍飢挨餓是常事。張英善說:『栽樹是手活。栽一棵苗,手得往土裡插三四次。』一天栽1000多棵樹,10天、20天,一年、兩年……他的手糙得像松樹皮,乾起活來鑽心地疼。長年累月地乾,腰也受不了,他就站著挖坑,跪著栽樹。

  『沒日沒夜地乾,不就是為了名和利嗎?』面對質疑聲,張英善的話語有些激動:『那個年代,我栽活一棵樹,公家只給我一厘錢,我們兩口子一天乾14個小時,也就掙3塊多錢。這哪是為錢呀,為的就是讓更多的樹苗活起來,那是林業工人的本分。』1984年,張英善響應國家號召,開辦了烏馬河林業局第一個家庭經營性林場。他承包了300公頃造林地,每年造林30公頃,10年造完。靠著一股子韌勁,到1994年末,300公頃造林地經上級驗收全部合格,一次性歸公。到2006年,張英善經營承包林地的面積已達310公頃,成活率達97%以上。眼下,張英善栽下的近百萬棵樹,平均胸徑已達12厘米,一行行、一片片、一茬茬蔚為壯觀。有人曾粗略算過,這些樹可為國家創造收益2000多萬元。2006年,伊春市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在烏馬河經營所拉開序幕,張英善承包了10公頃林地。當年,他在這片林地內栽下10000棵松樹。2007年,他又栽下松樹4000棵。如今,這些樹木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省級勞動模范、育林功臣、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些榮譽張英善都沒放在心上。張英善動情地說:『小樹苗一點點長大、一片片成林,我是看著舒心、乾著有勁。我對樹木、森林有一種別樣情懷,種樹,對我而言,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愛好、一種責任。』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牢記囑托 嶄新答卷——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兩周年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