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產業扶貧精准施策 我們從脫貧奔小康
2018-05-30 10:49: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心楊 賈廣文 董新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核心閱讀

  龍江大地的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各地正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准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在這一關鍵時期,建立產業扶貧這個『造血』機制至關重要。我省各地積極引導貧困村調整產業結構,增加高值高效特色農作物,實現以『特』增收;完善產業扶貧帶動機制,吸引『龍頭企業+貧困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產業扶貧,在我省諸多貧困村已經有了更多路徑和成功的實踐。

『微菜園』讓延壽縣六團鎮東安村村民在網上淘金。

  產業扶貧開源鋪路

  黑龍江日報5月30日訊 養殖項目、光伏發電項目、生物質燃料項目……如今,這些產業都和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相連。我省各貧困縣主攻產業扶貧軟肋,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和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據統計,去年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5%,高於全省平均增速2.5個百分點。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貧困群眾靠『扶貧牛』坐收紅利。

  產業扶貧,是最長效和最能激活內生動力的扶貧方式。在脫貧的路上,我省貧困村積極發展產業項目,努力打造『一村一品』、『因戶施策』舉措。有了產業帶動,貧困人群通過入股、務工及分紅等方式走出了豐富多彩的脫貧之路。貧困村發展產業項目,不但給貧困戶增收帶來向上的力量,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邁出鄉村振興的新步伐。

  在我省望奎縣,每個村都有扶貧特色產業。望奎縣先鋒鎮坤三村農民年近六旬的付中堯老兩口乾勁十足:『2016年沒花一分本錢,種了三棟大棚,一棚辣椒、一棚南瓜、一棚冬瓜。一個棚賺了1.5萬元,賺了錢家裡蓋起了豬圈養起豬。2017年又種了兩棟大棚,眼下又要出錢了。』在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打工,在瓜菜種子繁育基地種大棚,望奎縣多個鄉鎮和村屯的貧困戶在產業帶動下,增收有『道』。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保證每個貧困戶有1個穩定的增收項目,每個村有1-2個拉動貧困戶增收的特色產業,每個鄉鎮至少有1項發揮脫貧攻堅作用的主導產業,這是望奎縣開展產業扶貧的思路。

紅辣椒種植項目富了龍江縣華民鄉愛民村。

  在海倫市,小菇娘、大白鵝兩個特色產業奏響這裡的脫貧之歌。海倫市前進鄉同心村侯福屯貧困戶侯友山今年73歲,家裡種了小菜園,養了30只鵝。他的小園菜和大鵝都有幫扶乾部兜底收購。侯友山說:『咱別老貧困啊,得脫貧啊!歲數大了,養鵝還是能乾的。』在海倫市百祥鎮百義村,這個不大的村只有4個村民小組,卻有6個扶貧產業。從生物質燃料公司到光伏發電項目,從糧食經銷公司到養雞場、醬菜廠。小村裡有產業,貧困戶的增收路子多了,步伐邁得穩健。

  和牛肉被譽為世界上最貴的牛肉。在位於龍江縣哈拉海鄉連家崗村的龍江縣現代化牧業示范場,這是高端肉牛產業和扶貧項目無縫對接的實例。依托高端肉牛產業化建設,龍江縣啟動了肉牛養殖產業扶貧項目,一頭和牛壯,貧困戶底氣增。龍江縣杏山鎮前六九村的貧困戶裴志文購買了2頭扶貧牛,精心飼養,如今這2頭母牛產了2頭犢牛,收入達到9000元。

青岡縣發揮企業帶頭作用為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

  扶貧牽手電商,脫貧築夢『雲端』。明水縣通過把電子商務與庭院經濟緊密結合,以『我在鄉村有塊園、我在明水有畝田、我在明水有基地』系列活動為載體,通過企業訂制、電商銷售、幫扶責任人助銷等私人訂制形式,建立穩定銷售渠道,使明水縣875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走出了一條電商搭臺、政府服務、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的特色扶貧之路。

  菌袋子變身『錢袋子』的典型來自拜泉縣。『我們一家五口人,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為了照顧父母無法出去打工,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要供,欠了不少外債,現在好了,能在家門口打工了。』在拜泉縣國富鎮自治村德潤食用菌種植合作社負責菌包運輸工作的郭興福,如今一個月就能掙3000多元錢。拜泉縣通過大力發展木耳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食用菌逐漸成為該縣脫貧的支柱產業。

省公路局駐村工作隊幫助貧困村有了自己的產業。

  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貧困群眾也能在家門口『上班』,拿到穩定的收入。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通過政府搭橋,招商引資來的大企業與貧困戶牽手,為貧困人群提供就業機會,實現脫貧增收。

  泰來縣以專項資金建設項目為依托,形成小產業遍地開花的產業扶貧格局。2017年,泰來縣實施的產業項目可帶動1700餘戶貧困戶實現增收,通過財政扶貧專項資金項目的實施,實現了產業項目貧困村全覆蓋。在泰來縣有一些『小而美』的小產業,手工編織汽車坐墊,貧困戶足不出戶賺到打工錢,還填補了冬閑;冬季棚室裡務工忙,芹菜、苦菊、小辣椒紛紛上市,賣出了好價錢。泰來縣平洋鎮的養驢項目讓57戶深度貧困戶從中受益。

  依安『白鵝』產業鏈拓寬扶貧路

  今年4月22日,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地市的7個縣區12家大鵝養殖合作社代表歡聚在『中國白鵝之鄉』依安縣,共同組建我省第一家鵝產業省級聯合社——黑龍江青清大鵝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暨依安縣天歌白鵝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把鵝產業發展作為產業扶貧的一項重要措施,充分發揮大鵝養殖的傳統優勢,創新鵝產業發展模式,動員組織企業、大戶、村集體、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幫助貧困戶增收——依安縣走出了一條鵝產業助力扶貧的特色扶貧之路。

有了溫室大棚項目,農民不再靠天吃飯。

  依安縣被授予『中國白鵝之鄉』稱號,近年來,依安縣把大鵝產業作為食品產業的重要支柱,注重發揮鵝產業在扶貧領域的帶動作用,謀深、謀透、謀實鵝產業全覆蓋的新路子,實現了財政增稅、企業增效、村集體增益、貧困戶增收的良好效果。2017年,依安縣出欄大鵝120多萬只,總產值達到9000萬元,每只均效益20元以上。

  依安縣在產業扶貧上,形成了完整的產業扶貧鏈,凡是貧困戶養殖50只的每只都給補助5元,並且給小鵝瘟疫苗,同時,2000只以上的鵝雛,給貸款5萬元以上,並且給提供相應的場地。

  資金是鵝產業發展的動力,依安縣充分發揮縣婦聯農村婦女小額貸款作用,對養殖大鵝達到2000只以上的,以財政開支公職人員擔保的形式,給予5萬元兩年期限的貼息貸款;對養殖5000只以上的,以縣城內住宅商品樓房抵押的方式,給予8萬元-10萬元兩年期限的貼息貸款,其產生的抵押、保險等相關費用由縣財政給予補貼;對養鵝在5000只以上的大戶,不符合以上兩種貸款條件的,可自行聯系縣內金融單位,以金融單位允許的信用方式進行貸款,縣財政根據養殖數量,按每只鵝飼養成本的60%進行貸款貼息。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依安縣在種鵝繁育方面,建有1萬只以上種鵝養殖場2個,標准化機械孵化場3個,電褥子、水袋『土法』孵化基地1個,年孵化種蛋能力已達到200萬枚;在養殖生產方面,全縣有飼養大鵝5萬只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合作社2個,1萬只以上規模化養殖場戶18個,2000只以上的養殖大戶65個。建有鑫龍江、新思維、中林等大鵝養殖合作社5個。

  產品是鵝產業發展的關鍵,記者了解到,依安縣鵝產業發展鏈條延伸至加工。在依安縣依鶴、依博源兩家鵝產品加工企業,記者看到,這裡既能對大鵝進行整只加工,又能對鵝頭、鵝肝、鵝腿、鵝胗、鵝心等進行分割加工,產品分類更加精細,初步實現了專業化、規模化、科學化、集約化的養殖加工體系。企業生產的分割鵝、鹽鹵鵝、醬香鵝等高附加值產品通過互聯網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模式,已經將依安大鵝品牌制品銷售到了全國各地,讓大江南北的消費者品嘗白鵝之鄉的美味。

  據介紹,2018年,依安縣制定了《依安縣大鵝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工作方案》,實施了『百只鵝』產業鞏固脫貧工程,以縣、鄉政府及相關部門為指導機構,村集體、養殖大戶(場)、合作社為實施主體,以全縣貧困戶為實施對象,以『五種模式』構建大鵝產業扶貧新格局,『企業+貧困戶』模式、『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村集體+貧困戶』模式、『大戶(場)+貧困戶』模式、『貧困戶自養』模式。

  依安縣委書記李擁軍說,依安縣依托『中國白鵝之鄉』品牌優勢,通過『建基地、育主體、抓龍頭』等舉措,推進鵝產業提檔昇級。『青清』和『天歌』兩家聯合社的成立,為鵝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更為延長鵝產業鏈條,向規模化發展邁出關鍵一步。依安縣鵝產業與脫貧攻堅連接緊密。目前,大鵝產業扶貧已簽約帶動貧困戶9488戶,佔貧困戶總數的84.5%,預計養殖大鵝90萬只,按照只均效益20元計算,可帶動貧困戶增收1800萬元。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牢記總書記囑托 振興發展譜新篇

【專題】牢記囑托 嶄新答卷——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兩周年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