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4日訊(記者 安澤)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情況匯報後,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把推動冰雪運動普及貫穿始終,大力發展群眾冰雪運動,提高冰雪運動競技水平,加快冰雪產業發展,推動冬季群眾體育運動開展,增強人民體質。在黑龍江省七臺河市,為推動青少年上冰雪活動的開展,這裡連續20年舉辦中小學生速滑賽,累計參賽隊伍600餘支,參賽人數達8000餘人次。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素有『短道速滑之鄉』『世界冠軍搖籃』的美譽,短道速滑更是七臺河的亮麗名片。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展短道速滑運動以來,這座城市已經相繼『滑』出了10位冬奧和世界冠軍,王濛、張傑、楊揚、范可新也都紛紛從七臺河『滑』向世界。6枚冬奧會金牌、169枚世界級金牌、459枚國家級金牌…這些成績成為這座城市光輝奪目的底色。

5月24日,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下發通知,冬奧會冠軍王濛成為『奧運直通計劃』速度滑冰國家集訓隊主教練。這位『冬奧傳奇』重返賽場,開啟了教練生涯。

作為王濛的教練,馬慶忠雖然已經是七臺河市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的校長,但卻依舊堅守一線,帶隊訓練。談及七臺河的今天,馬慶忠一直在回憶他的已故恩師——七臺河短道速滑奠基人孟慶餘。『1974年,23歲的孟教練因為滑冰技術出眾,從一名煤礦工人變為一名速滑教練,並力排眾議將重點項目由速度滑冰改至短道速滑,將女子短道速滑項目確定為主攻方向。』馬慶忠說,也同樣是在1974年,七臺河市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成立。

由於當時沒有室內冰場,七臺河早期冰上運動員冬季住在這座體育場的看臺下面,白天就在體育場外的空地上澆冰訓練。因為沒有澆冰機器,孟慶餘每天凌晨2點就要起床澆冰,把一個大鐵桶放在爬犁上當作水箱,人拉著爬犁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氣溫裡,他裹著棉衣拉起一噸多重的水箱,一場冰澆下來,凍得上牙直打下牙。

從1985年開始,七臺河速滑隊開始到哈爾濱借滑冰館訓練,但由於訓練經費緊張,孟慶餘和隊員們只能在訓練基地附近租用民房。『16平方米的棚戶房擠著30多個孩子,屋內潮濕,教練和隊員身上都長滿疥瘡。』馬慶忠回憶到。

回憶起以前的訓練條件,馬慶忠說:『與各省市隊伍排上冰時間,我們總是選擇第一場冰或是最後一場冰,因為「早去晚退」能多滑一會兒。』正是憑借著這股能吃苦的勁頭,孟慶餘將張傑、楊揚送入了國家短道速滑隊,並最終為國家取得榮譽。
除此之外,曾跟隨孟慶餘訓練5年的張利增,如今已成為七臺河第四代教練員,是體校重點班的的教練。2015年3月,張利增接任七臺河市體校駐哈爾濱重點班的主教練,帶領他的20名弟子在哈爾濱訓練。在此之前,張利增夫婦都在上海工作,張利增為上海短道速滑教練做指導,妻子朱嬌野是太極拳教練。
放棄了優越的工作環境,回到家鄉的夫妻二人跟隊員們同吃同住,每天凌晨3點,張利增摸黑起床,燒好一壺水倒進20個杯子內,再把20個孩子一個個叫醒,3點半到省冰上基地訓練館,訓練3個小時。下午3個小時進行陸地訓練,然後吃晚飯、磨冰刀、寫作業。訓練中,張利增先是把每一個動作講解清楚清晰,然後親自示范,有的動作重復數十遍。
『他走了,但是他的旗幟不能倒。』張利增說,短道速滑這面旗幟在七臺河一代代教練員手中接力,孟慶餘的敬業奉獻精神也在他們心中接力。
孟慶餘去世後,他的弟子們繼承了他艱苦奮斗、不斷創新、追求事業的精神。目前七臺河第二、三、四代教練員,都曾師從孟慶餘,懷著對老師的崇敬和對七臺河短道速滑這個金字招牌的精心呵護,他們捨小家為大家,忘我工作,為七臺河短道速滑源源不斷地培養人纔。如今,這項偉大的事業交接到王濛手中。
近年來,七臺河將短道速滑作為中考加分項目,設立7所短道速滑特色學校,每個學校都有一塊政府補貼的冰場,短道速滑是全校學生的體育必修課,冰期每周一節80分鍾大課。
每個學校都有一支校隊,在訓隊員共有316人。校隊學生利用其他小學生早課前或放學後的休息時間進行訓練,夏季練習輪滑,冬季到體育中心訓練。特聘退役運動員為校隊教練員,每年定期舉辦全市中小學校短道速滑教練員培訓班,普及短道速滑知識、提高基層教練員的執教水平。
七臺河這座人口不足百萬、經濟並不發達的城市,成為中國短道速滑的人纔搖籃,是一個城市對一個項目的長期堅持和規劃,是有一批人勇於奉獻,他們用青春鑄就夢想,用汗水澆鑄未來。展望2022冬奧會,相信在4年後,我們能在『家門口』的賽場上看到從七臺河走出的新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