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陳華與幫扶村的『十二年』
2018-07-10 09:03:1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譚湘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7月10日訊 在巍峨的大頂子山腳下,富饒的烏蘇裡江畔,坐落著一個美麗的村莊——饒河縣西林子鄉蘭橋村。這個由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幫建起來的新村莊,幾年間舊貌換新顏,紅磚瓦房整齊地排列在潔淨的水泥路兩側,一件件嶄新的健身器材安放在村活動廣場四周,掩映在綠樹紅花之間。

  這個村,是省機關事務管理局扶貧乾部陳華兼任定點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的第一個村。陳華的駐村扶貧之路,在蘭橋村起步,一走就是12年。這12年間,陳華深入8個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把他人生寶貴的時光無私奉獻給了幫扶村的村民們。

  『自己的汗水沒有白流』

  2006年夏天,饒河縣西林子鄉蘭橋村下了一場暴雨,讓村子陷入『一片汪洋』,村裡積水達到半米多。由於排水不暢,很多泥草房成了危房,緊要關頭下,陳華帶領村乾部挨家挨戶巡查排水隱患,並跳下齊腰深的水中摸排,最後終於找到並排除了隱患。隱患排除,陳華和工作隊的乾部們卻全都累成了『一灘泥』,村民們深受感動,『這樣的工作隊還有啥說的,咱們跟著乾吧!』

  每到一個村扶貧,陳華和他的工作隊都堅持住在村子裡,縣鄉安排的地方堅決不去。陳華說,『駐村乾部不住在村裡,叫什麼駐村,算什麼乾部,還怎麼扶貧。』十年幫扶7個縣8個村,陳華身邊的工作伙伴換了一撥又一撥,只有他巋然不動,每年駐村超過200天。通過村民大會『一事一議』,一項項順民心的工程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建村委會、打深水井、建老年活動站和衛生所,在駐村的日子裡,陳華每天四五點鍾就起來忙乎。日復一日的堅持和努力,換來的是幫扶村寬敞的水泥路、明亮的太陽能路燈、錯落有致的房屋。這一切,讓陳華覺得自己的汗水沒有白流。

  把村民當親人

  蘭橋村、瀑布村、大房子村、江南村、煙屯村、東綏村、雙合村、靠山村,每個陳華幫扶過的村,如今都像他的『娘家』,村民們提起陳華無不豎起大拇指。雙合村村民王世祥講起兩年前的村子,不禁感慨萬千:現在的廣場曾經是個大糞坑,道路泥濘,農田橋涵年久失修,破損嚴重。改變村屯環境,是2014年陳華到雙合村做的第一件事。如今的雙合村,黃牆紅瓦的村委會格外醒目,水泥路伸向村裡,兩旁安裝著太陽能路燈,周邊『點綴』著健身器材。如果不是村裡裊裊炊煙的『提醒』,一定會以為進入哪個城鎮社區。

  每天清晨掃路,搬水泥,病倒拔了吊瓶接著乾,每到一個村,陳華都用一片真誠的赤子之心去對待村民,把村民當親人,拿出自己的工資為腦癱兒童治病,領著村民到省城看病,積極為困難戶辦低保,為貧困孩子申請減免學費。只要村民的事,陳華就放在心上,當成自己的事兒去辦。

  『政府老陳』是群眾對陳華的昵稱,話語中更飽含著鄉親們對他的信任和敬重。只要在陳華扶貧工作過的村子,『政府老陳』婦孺皆知。為改善貧困戶、低保戶等的居住條件,陳華充分利用政策籌措扶貧資金數百萬元,實施了泥草房改造、危房維修。2017年在靠山村建起『幸福大院』,每戶面積達35平方米,屋內配齊衣櫥、上下水和灶臺等設施,建設了淋浴室、公共衛生間、活動室,讓33戶貧困群眾從此幸福起來。為抓好村特色產業建設,陳華帶領村兩委把原有廠房場地改建成特色養殖場,帶動了貧困戶務工增收。

  以心換心,陳華工作過的幫扶村,在最後駐村工作隊離開的時候,不但村民依依不捨,駐村工作隊的人員們也戀戀不捨,雙雙含著淚水。從不理解到理解,從觀望到幫助,從陌生人到貼心人,有過淚水有過汗水,他們為幫扶村所做的一切都被村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家人的愛讓我勇敢前行』

  記者和陳華聯系采訪時,他仍然在綏棱縣靠山鄉靠山村忙乎著村民的事兒。如今已59歲的陳華,下過鄉,當過兵,40年工齡有12年在農村,這背後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

  一心撲在扶貧工作上,陳華顧不上家裡的一切。顧不上照顧年愈八旬的父母,顧不上看一眼分娩的女兒,更拿不出時間治療自己越來越重的膽管疾病。忍著膽管結石嚴重阻塞引發的劇痛,陳華還參加了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克爾臺鄉煙屯村抗洪搶險工作。面對洶湧的洪水,他帶領50人的『黨員抗洪突擊隊』在堤壩上奮戰了近兩天,累了就睡在堤壩上,最終保護了人民群眾的安全。

  女兒看陳華往返城鄉坐客車辛苦,把自己的愛車送給他作為出行之用。在幫扶村工作,陳華一個多月沒回家,老伴給他送棉衣時,看到陳華住在翻建的村委會裡,煙灰味刺鼻,晚上只有十來攝氏度,忍不住淚流滿面。

  陪家人的時間太少,陳華充滿了愧疚。但了解陳華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好乾部,也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妻子說:『陳華每次扶貧出差回來都搶著做家務,恨不能把家裡一年的活都乾完。』在女兒的心裡,爸爸比天都大。家人的理解讓陳華倍感欣慰,還有一年就到了退休的年齡,陳華說,如果身體還行,希望能到一個更偏遠的貧困村繼續做扶貧工作,讓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好,這樣纔有幸福感。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

【專題】放歌龍江黑土 同慶五谷豐登 —— 『中國農民豐收節』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