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波瀾壯闊黑土地 欣欣向榮40年]哈洽會架起向北聯通世界的金橋
2018-07-14 07:02:4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曲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7月14日訊 境外38個國家和地區企業參展,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和88個政府、經貿、駐華使領館及華僑華人代表團參展參會……剛剛過去的6月,黑龍江因第二十九屆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簡稱『哈洽會』)與世界相約,喜迎八面來風。

  1990年6月6日,第一屆哈洽會鳴響禮炮。

  穿越歷史的星空,回望來路,有一個詞,一直伴隨哈洽會的成長,那就是開放。是開放,推動著哈洽會的日益國際化;是開放,讓哈洽會魅力倍增。二十九屆哈洽會,不僅見證黑龍江對外開放的歷程,更帶動國內各省(區)參展商走向世界。今天,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龍江人自豪宣稱:哈洽會,架起了黑龍江聯通世界的金橋。

  1996年,第七屆哈洽會更名為中國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由此形成『哈洽會』品牌。

  推開對外開放一扇窗

  第二十九屆哈洽會上,位於共享大廳的哈洽會歷史回顧展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其中,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駐足良久,仿佛要通過眼前的老照片穿透塵封的歲月。他叫朱俊峰,哈市小有名氣的收藏家,被稱為哈洽會的『活字典』,作為工作人員,他參加了第一屆到第七屆哈洽會的籌備工作,退休之後,仍然每屆到展會現場,收集與哈洽會相關的物品,與哈洽會結緣已近三十年。

  於是,伴隨著朱老的講述,觀看著眼前一幀幀珍貴的老照片,記者重溫了哈洽會近三十年的崢嶸歲月。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全省上下對外開放的需求與願望迫切。1990年6月6日,是我國邊貿發展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那一天,哈洽會鳴響了第一枚禮炮。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國打開了通向俄羅斯等獨聯體以及東歐國家貿易的大門。

  迎著開放的世界走來,迎著東北地區的需要走來,哈洽會順應了歷史,歷史選擇了哈洽會。

  哈洽會,為龍江人推開了對外開放的一扇窗。朱老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對外交流的活動還比較少,外國人除了在秋林公司和中央大街一帶偶爾能看到之外,其他地方還真是難得一見。在這樣的背景下,舉辦哈洽會的消息一經傳出,一下子點燃了哈爾濱市民的熱情,為了能夠一睹展會,很多群眾6點多就在當時的省展覽館門口排隊等候。那時的哈洽會,還僅僅有883個展位,10個國家、2500多名外商到會,但已足以讓市民大開眼界。哈洽會從此一炮而響,隨著客商對展位需求的逐步旺盛,展館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經過從省展覽館遷到冰上基地,再到現在的會展中心,兩次遷址之後,展館面積已發展到現在的8.6萬平方米。

  回首哈洽會成長史,已歷經五個階段:1990至1991年,『中國對蘇聯、東歐國家經濟貿易洽談會』,合作國家是蘇聯和東歐國家,貿易形式基本為易貨貿易;1992至1995年,中國哈爾濱邊境地方經濟貿易洽談會,按照省委省政府當時提出的『南聯北開,西進東出』和『置經濟騰飛於外向經濟循環』的戰略思想,開始邀請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參展參會。貿易形式由『雙邊、易貨貿易』向『多邊、現匯貿易』轉變,現匯貿易比重逐年擴大;1996至2004年,中國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更名並成為『哈洽會』品牌,沿用至今;2005至2013年,中國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實現了由地方邊境貿易洽談向國家級和國際性盛會的歷史性跨越,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及與俄羅斯獨聯體國家開展深入對接與合作的重要平臺;2014年至今,中國—俄羅斯博覽會新姿登場,哈洽會與中俄博覽會花開並蒂。2016年5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視察時指出,要注重構築合作平臺,支持辦好『中俄博覽會』和『哈洽會』等大型展會……

  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拉開了大幕。

  2018年,第二十九屆哈洽會,共有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展參會。

  夯實對俄經貿合作大省地位

  回首哈洽,有一個作用不能忽視。哈洽會作為會展平臺,深深影響了我省乃至全國的對外開放與發展格局。哈洽會的沿革實際上就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中俄兩國經貿關系發展的縮影,見證了中俄兩國加深友誼和深化合作的歷程。

  中俄毗鄰地區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多屆哈洽會上,黑河和俄布拉戈維申斯克這一對隔江相望的雙子城共同展示經貿合作優勢,顯現強大招商實力;擁有綏芬河和東寧兩個口岸的牡丹江市強勢宣傳『黑龍江沿邊開放先導區』概念,放大口岸效應……還是在哈洽會上,雙方政府部門就冬季在下列寧斯科耶至同江哈魚島地區鋪設跨黑龍江(阿穆爾河)冰凍浮橋的事宜達成共識;就波格拉尼奇內公路口岸復工建設舉行會談,取得積極進展,該項目建成後現有通關能力提高10倍……以哈洽會為平臺,從最初的商品合作,到圍繞中俄跨境產業合作,雙方企業共同謀劃了基礎設施、能源利用、電子商務、保稅物流、機電制造、有機農業、木材加工、礦產利用、果蔬出口等眾多中俄跨境產業合作方向……

  事實上,不僅限於中俄地方合作,秉承『突出俄羅斯、面向東北亞、輻射全世界、服務全中國』辦會宗旨的哈洽會,經常被稱作中俄經貿合作的『風向標』、『晴雨表』。一直致力於中俄關系研究的當代中俄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宋魁認為,哈洽會的歷史就是改革開放後我省乃至我國對俄合作的發展史,從1990年只有幾個場館的日用品展會,發展成了中國東北地區、乃至東北亞地區最大規模的展會之一。被寫入《中俄聯合公報》,其後又昇級為中俄博覽會,如今又與中俄博覽會相互支橕,成為兩個重要的品牌展會,成為我省著力優化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窗口和平臺。他回憶說,早年俄羅斯客商來到這裡是為了采購服裝和鞋類等日用商品,而後,是為了采購建築機械和材料、載重汽車、木材加工設備,如今則更側重於尋求合作伙伴,實現產業的對接與合作。

  從最初的商品買賣到產業合作、金融合作、科技合作,再到區域合作、旅游、文化等全方位合作,從毗鄰地區到深入雙方腹地,哈洽會可以清晰地描摹出中俄合作的線路圖。

  八面來風見證開放龍江

  回望哈洽會二十九年發展歷程,始終應和龍江經濟社會發展律動,見證並追蹤黑龍江對外開放的步伐,展示與打磨著黑龍江的多重魅力,吸引八方來賓助推龍江振興。

  在各地市看來,哈洽會,不僅僅是一個商貿洽談的平臺,更是一個對外開放的窗口。追溯歷屆哈洽簽約會發現,哈洽會不僅夯實我省對俄經貿合作大省地位,哈大齊工業走廊、綠色農業生態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都通過哈洽會得到充分的宣傳推介,一個個落地生根的項目助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

  對『龍字號』企業來說,哈洽會無異於擺在家門口的商界盛宴。二十九屆哈洽會,數不清的龍江企業借助這個平臺,登上國際商貿舞臺。伊春光明集團可以說是哈洽會的常客了,從國企轉型為民企,從最初的初級木制品到上屆哈洽會以現代家居理念及北沈香工藝品參展,『哈洽會』的演練和實踐,鍛煉了光明人,也鍛煉了與之同樣的龍江企業。他們不僅越來越成熟地活躍在哈洽會上,還頻頻出擊,積極參加各種國際經貿活動,把黑龍江的產品、形象帶到國外,搭起了黑龍江走向世界的橋梁。

  伴隨哈洽會共同成長,農產品企業最有發言權。從當年背著自產的大米、大豆、木耳、山野菜等原字號的產品參展,到在展會收集資料、不斷學習、創立自己的品牌,再到找市場、樹形象、精包裝、拓渠道,哈洽會成為無數綠色食品企業創業的搖籃和伙伴,成為每年必赴的考場。也因此,黑龍江的農產品,借助哈洽會平臺,學會了包裝,學會了營銷,認識了自身價值,收獲歐、美、日和東南亞等眾多國家和地區的穩定銷售。

  如今,因我省綠色食品產業迅猛發展以及市場需要,已經衍生出一個新的會展品牌——綠博會。而以哈洽會為龍頭的我省會展業也迅速發展,並分別對接我省的優勢產業,形成一個個開放包容的會展平臺,形成有龍江特色的會展經濟。會展+各行業,正有力助推新龍江的振興發展。

  作為國內除廣交會之外連續舉辦次數最多的經貿展會,哈洽會在自身成長的同時,還帶動新商圈的興起,推動城市管理水平提檔昇級,更讓一個新的產業——會展經濟日臻成熟。

  大數據顯示,29年來,重要客商重復參展參會率超過20%,他們如此評價哈洽會:『日益成熟完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極大的豐富和擴展,在幫助企業拓展、推廣產品、尋求伙伴、整合資源、建立渠道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已近而立之年的哈洽會,正在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充分展示來自黑土地的獨特魅力。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