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日訊(記者 姜輝)『我家水稻插秧後不長根子啊,眼看都要爛掉了。』『通過你傳過來的圖片看,應該是受了藥害,你一天至少排水兩次來稀釋藥害濃度。』這是五常市農業物聯網平臺上農戶與專家在網上的一段對話,按照專家的建議,水稻病情好轉,農戶避免了20餘萬元的損失。改革開放以來,五常市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昇,2015年投用的五常市農業物聯網服務內容縱向貫穿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橫向覆蓋農、林、水、畜、機和銷售。2017年,五常市水稻種植面積達215.5萬畝,比1978年增加172.7萬畝,五常大米品牌價值達639.55億元,位列地標品牌大米類全國第一。

7月26日上午,在五常市農技推廣中心大院裡,一架橘黃色的貝爾407直昇機正在昇空。該中心主任宋德旭介紹說,這是在進行日常施肥作業,中心有7架直昇機和200餘架無人機,作業半徑可以覆蓋五常市200餘萬畝水稻。

『種子、土壤、水源都能復制,但是氣候是唯一的,五常市三面環山,開口在西南角,松嫩平原的暖濕氣流可以直接進來,水稻核心種植區的晝夜溫差可達20多度,再加上兩條河流的有氧灌溉,五常大米的食味值達85分以上,被舌尖上的中國稱為中國最好吃的大米。』宋德旭介紹說,五常市農業物聯網平臺服務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田間布置300個監測點,通過監測點反饋信息,宏觀指導農業生產;二是給25000戶農民的手機安裝了智慧農業平臺APP,用於農技專家與農戶的實時互動指導。

宋德旭隨手點開了位於五常鎮蓮花村的一處監測點,平臺大屏幕上清晰顯示著綠油油的稻苗。『我們聘用的農技專家每天通過監測點傳回的實時圖片可以查看水稻的長勢,能在第一時間發現、預防病蟲害的發生,為農民第一時間做出指導,其中68個監控點還設置了傳感器,當屏幕中間的紅點變大不動的時候,物聯網就會響起警報,可以實現精確到某個區域將有病蟲害發生,及時通知當地的農業站長及時解決問題。』

宋德旭告訴記者,考慮到300個監測點密度不足,物聯網平臺又開發了手機農業APP軟件,目前用戶達到25000戶。農民遇到各種病蟲害的問題自己解決不了,可以通過手機APP拍照上傳田間照片、語音和文字到物聯網APP平臺上,農業技術專家可以及時收到信息並解答問題,省去了時間與空間的浪費,實現了與農民的零距離接觸。

此外,五常市農業物聯網服務的功能還有水稻溯源、社會化服務、農產品電子信息、政務資源四大服務體系,由大數據與專家雲兩大平臺配合服務,讓消費者能買到真正的五常大米。
目前,五常市農業物聯網正在研發大數據4.0平臺,統計了五常市農、林、牧、副、漁的綜合數據,逐項分析了水稻、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近幾年的價格走勢及銷售總量,將來會為五常市農業生產提供更加精准的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