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波瀾壯闊黑土地 欣欣向榮40年】綏芬河青雲市場譜寫27年商海傳奇
2018-08-05 09:22: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金雙燕 杜懷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早期青雲市場。資料片

  青雲市場內俄羅斯顧客正在選購商品。

  黑龍江日報8月5日訊 盛夏時節,記者慕名來到綏芬河青雲市場。從樓下轉到樓上,市場裡有些冷清,心裡略感失望,因為這與之前人們口中的青雲市場車水馬龍的情景大相徑庭。

  但這些,在青雲市場副總經理韓照勇的眼裡,實屬平常。他說,不少商戶已把這裡的店面和精品廳當作窗口和平臺,把線下搬到線上。就連一天還沒有開張的幾個商戶也表現得很淡定。所以直到今天,仍有一大半的業戶依然堅守在這裡。

  已在此工作了21年的韓照勇,與這裡的不少商戶成了朋友,甚至有的商戶比他來得還早。

  1991年春,當時的綏芬河正處於全民『欠欠』(英譯交換之意)空前火爆之中。這也引起了政府部門對管理無序、治安隱患問題的關注和重視,急需一個場所把大街上散亂交易的人群集中到一起。建立市場急需資金,經費怎樣解決?諸多的問題擺在大家面前。經過工商部門努力,決定邊施工邊集資。工期不等人,籌到400多萬元,當年5月17日開工,12月28日開業,一個3750平方米的五層樓宇自此在北緯45°線上傲立。之所以取名『青雲』,借喻青雲直上。隨著1992年綏芬河成為我國首批沿邊擴大開放城市,提前踏上了第一班車的青雲市場作為這支開放大軍的領跑者,迅速發展壯大,這個設有560個攤位的市場,成為中俄沿邊開放中最活躍的商品貿易中心和資本流通市場。

  來自浙江臺州業戶李金菊經歷了市場開業到改建、火災、重建、擴建全過程。她形容當時交易的那個火勁稱得上是空前絕後。市場裡人山人海,喧騰不絕。她家的半米櫃臺,沒有插腳的地方,要站到貨上吆喝,有時一天都喝不上水吃不了飯,一個月掙個幾十萬上百萬的不在話下,有的商戶每月的手機費就達幾千甚至上萬元。許多人在此撈到第一桶金,國際客商大批湧來。圍繞著青雲,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圈。『青雲』二字在中俄兩國叫響了,誰也沒想到『財富』跟隨『開放』的步伐竟然這麼緊密。不論是國內游客,還是俄羅斯人,只要來綏芬河就必到青雲,一時間,『綏芬河的青雲市場』『青雲市場在綏芬河』『綏芬河』與『青雲』成為中國特別是俄羅斯商家最為青睞的淘金之地,更成了人們了解商情信息、掌握商機的匯聚地。

  中俄龐大的供需市場,加之沿邊開放的舉措,使青雲市場發生了裂變效應。最紅火時,市場日光顧俄羅斯客商突破4萬人次,日成交額突破幾十萬人民幣不等,從業商戶日收益記錄3萬、4萬、5萬不斷被刷新,就連附近的一家銀行儲蓄點一年就達到幾億、十幾億人民幣的儲蓄額度。青雲市場也成為這場變革中的最大受益者,1992年當年即向國家繳納稅費500萬元,剛投入使用就收回了全部投資。

  1994年,青雲市場應勢擴建成1.2萬平方米。沒想到的是,受國內外市場經濟因素和商品信譽危機影響,市場陷入低迷,給原本紅紅火火的市場造成了重創。在這關鍵時刻,青雲市場召開了幾次形勢分析會,重在轉變思路,重拾信心。將一層樓開起了鞋市,鞋帽的銷售備受俄羅斯采購商喜愛,不景氣的民貿市場重新振作起來了。

  而讓人更沒想到的是,更大的考驗在等待著他們。1997年7月9日深夜,一場大火吞噬了這座中俄邊民的商業殿堂,剛恢復了信心、振興起來的市場,又一下沈到谷底。但青雲人沒有灰心,沒有放棄,僅用了100天時間就在原址上再造了一個氣勢恢宏的商業大廈。而這之後,青雲市場又歷經了亞洲金融危機、盧布貶值等考驗。到了1999年,有的業戶不乾了,有的走向北京、廣州,有的走出國門,去闖更大天地。也就在此時,韓照勇有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去公職身份,變身市場經營者。

  青雲市場的管理者們針對最初『什麼都好賣』的時期一去不復返,中俄邊貿步入講質量、重品牌新階段的現實,引導商戶從什麼都賣到專賣一種商品,到賣品牌商品,到代理全國知名品牌,著重在規范管理、誠信經營上做文章。青雲市場在經歷了重重磨難後漸漸又再現了昔日的風采,成為中俄邊境上和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對俄貿易商品集散中心。

  適應新業態,除了傳統的櫃臺出租,青雲市場也在不斷調整經營思路。2003年,在市場不歇業的重重困難下,擴建成3萬平方米、700多個精品廳,開始打精品、做電商。2013年成立了電商工作室,與阿裡巴巴、速賣通等合作,目前電商年銷售額達七八百萬元,利潤100多萬元。側重引導商戶實施品牌戰略,注冊自己的商標。還在這一年建立了黨支部,讓其發展更有後勁。

  現在,青雲市場沒有停止發展的步伐,正在積極轉型,除了做電商,正向娛樂、餐飲、文化、旅游等領域進軍。目前商場覆蓋服裝、鞋帽、家居用品、日用小百貨、化妝品等12大類上萬個品種,成為南方發達地區輕工和機電產品加工基地的最大『前店』。憑借20餘年構建的市場網絡和龐大的客戶群體,青雲產品遠銷俄羅斯遠東各地區、中西部各大城市以及多個對俄貿易邊境口岸。年交易額平均達到40億元人民幣,最高峰達到60億元人民幣,佔綏芬河的半壁江山,並以此拉動了外貿、金融、旅游、房地產、建築、餐飲等多項產業發展。

  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昔日的邊陲小城綏芬河已經成為中外馳名的國際商貿旅游名城,而這其中,能夠展現綏芬河改革開放特色歷程的,27歲的青雲市場最具代表性。如今,青雲市場依然佇立在綏芬河最繁華的黃金地段,無論是市場,還是業戶,他們依然對中俄貿易發展充滿信心,對未來也是滿滿的期待,並以其特有的方式繼續演繹著自己的商海故事和傳奇。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