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改革開放40周年]這個朝鮮族鄉鎮有點牛!把大米搬到國宴還送上『太空』
2018-08-12 16:26: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8月12日訊 (記者 侯巍)從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的誕生地到中國農業合作化經營的發源地,再到現代生態農業生產示范區,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始終走在發展的前沿。7月31日,記者隨改革開放40周年采訪團走進星火鄉,感受獨具魅力的朝鮮族民族風情和領路現代化農業的魅力。

  朝鮮族民族特色獨具風情

  7月31日,在朝鮮族民俗風情園內,阿媽們現場展示了打糕及辣白菜的醃制,在槌打聲裡,白色的打糕泛著令人垂涎欲滴的清香。星火鄉黨委書記南楠介紹說,米酒、打糕、辣白菜、大醬湯都是朝鮮族特色傳統美食,熱情好客的阿媽們把最好的食品都拿出來招待客人。星火朝鮮族鄉轄6個行政村,全部為朝鮮族,是全縣唯一的朝鮮族鄉,是黑龍江省最大的純朝鮮族群眾聚集地。近年來,星火鄉以發展旅游業為抓手,充分展示朝鮮族民族特色,打造黑龍江省最具特色的朝鮮族特色鄉鎮。

朝鮮族傳統美食打糕。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星火鄉各村原貌保存完好,在星火村,從街面到住戶門前及院內整潔乾淨,新建的民宅與村裡環境融為一體,村裡的環境衛生一直是村裡的榮耀,全村僅有兩個垃圾箱。村裡現代化功能也越來越完善,各村都建設了通村公路,接通自來水、有線電視、通訊網絡等軟件設施一應俱全。多年來,星火鄉始終將百姓的生活條件當作發展的第一要務,各村都建設了村委會辦公室、村衛生所、廣播室,還創新性地設立了老年協會。年輕人外出打工是普遍現象,村乾部和老年協會在村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老年協會定期組織村內老年人舉辦活動,豐富老人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老年協會還參與村務監督,確保政策落地,普民惠民。

老人們打門球。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平均年齡70歲朝鮮族表演團。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目前,全鄉共建設文化廣場4處,門球場10個,還建設一個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打門球成了老人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喜愛唱歌跳舞的民俗習慣也一直沿襲至今。

  現代化農業如火如荼

  作為樺川縣『百裡綠色稻米長廊』的起始點,星火鄉土地已經實現整體流轉,3.3萬畝水田全部流轉到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站在稻米景觀帶上,一望無際的稻田與天際接壤,稻浪翻滾,稻花飄香。盛夏時節,翠綠的稻田黑龍江最靚麗的風景。

星火鄉標准示范田。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星火鄉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盛產的星火大米曾入選國宴,享有『白色珍珠』之美譽。從一家一戶小農經濟到整體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星火鄉走在了發展的前面。2011年,星火鄉就開始研究種植有機水稻,在不使用農藥、化肥的基礎上使用益生菌技術改良土壤,不斷加大水培種植、覆膜種植等農業科研力量,目前,已經生產出富硒、富鍶、富鋅、亞麻酸、麥飯石、氨基酸和β胡蘿卜素等適口性、營養性的功能型大米。五良純生態農業合作社理事長付延飛指著小拇指大小的珍珠向記者介紹了整個養殖過程。通過改良土壤,改善種植方式,使大米富含更多營養。其中,胡蘿卜素大米供應給航天員。

  在星火鄉已經萬畝水稻生態高標准示范區內,記者們一一參觀了有機水稻生產基地、良種繁育展示區、特色稻米生產示范區,稻鴨、河蚌、黑魚、泥鰍、水蛭等基地,科學、立體化的種植方式增加農業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

稻田裡跳躍的泥鰍成附近鳥類的美食。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稻田鴨。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將中星村、星火村、燎原村打造成集『吃、住、玩、游、購、娛』為一體的旅游景區。以中星村為重點核心區,主打民族風情,主要民俗展示、民族餐飲、體驗互動、休閑娛樂;以燎原村為左翼主打民族農業,主要以現代生態農業、標准化水稻種植展示、『一二三』產融合基地為主,打造農業生態旅游村;以第一集體農莊歷史展示為主,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朝鮮族民俗村寨……星火鄉的未來讓人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十縣十鄉十企』典型報道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