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小康村同發村的振興之路 由一個會算細賬的書記掌舵
2018-08-27 19:17: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陳顯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以及振興家鄉的信心。習近平總書記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鄉村黨組織就是農民的主心骨,鄉村組織振興了,鄉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農民的持續增收纔有堅強的保障。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8月初,東北網記者先後深入綏化市慶安縣同樂鎮同發村、綏棱縣上集鎮諾敏河村、海倫市前進鎮東興村、明水縣永久鄉和肇東市黎明鎮民主村進行采訪。看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戰斗堡壘』作用,看『領頭羊』在基層黨組織建設中的頭羊效應。

  東北網8月27日訊(記者 陳顯春)從一個空殼村,負債130萬元的『負村』,農民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到村集體積累達165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5萬元,這個華麗的轉身,是綏化市慶安縣同樂鎮同發村黨總支書記孔慶范帶領黨員用十年時間做到的。

孔慶范介紹村裡獲得的榮譽。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帶好班子是大事,打造一支能想事、能乾事、能乾成事的班子隊伍,提昇基層組織的戰斗力。然而從送沙子這件事上,孔慶范看到了村乾部在村民中間沒有威信。孔慶范決定大刀闊斧地整頓,他對村裡資源、資產進行清收,與村乾部進行『約法三章』,並從自己和村乾部的親友入手。僅用了20多天時間,就將全村所有地塊測量了一遍,共清出不合理承包地6000多畝,全部競價發包出去,當年村集體就多收入72萬元承包費。

  慢慢地村集體有了積累,有錢要花在刀刃上,花在百姓最關心的事上,孔慶范在支部會議上提出改善民生,對村裡環境進行治理植樹綠化,得到黨員的一致支持。村裡的路燈亮了,村民廣場修好了,村裡告別了髒亂差。

孔慶范站在村廣場介紹村裡情況。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村集體沒有錢,村民不富裕,鄉村就沒有振興。孔慶范根據村資源情況,開始發展林業經濟,在4700畝荒山荒坡種植了樟子松等優質木材,與村民實行按股分紅,村集體年分紅6萬元。目前,經專家估算林木估價達到1300多萬元,到2027年采伐期,可為村集體增收1000多萬元,現在真正地成為了同發村的『綠色銀行』;清理資源資產,清理五荒地、耕地3700畝,村集體每年增收15萬元。實施遍地插柳,開展『十子造林』共插柳620畝,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成立農業服務公司,整合資金集中到廠家采購生產資料,年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為農戶每畝節省資金300元;返租農戶土地,村集體流轉農戶土地,種植經濟作物,發展輪作,按照2:8的方式進行分紅,為村集體增收8萬元。

同發村黨建活動室。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在鄉村裡,這些往往都被忽略的資源,經孔慶范一筆筆細賬算下來,積少成多,到2017年,全村集體經濟積累達到165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5萬元。

  同發村黨總支下設5個支部,有黨員68名。同發村先後榮獲第八屆全國十佳小康村,省級新農村建設五星級示范村,省級文明標兵村、生態村、全國百強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面對眾多榮譽,孔慶范說:『這得益於同發村2919名全體村民的支持,沒有百姓和黨員做後盾,就沒有同發村的今天。』

  綏化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兩新"組織黨工委書記楊國寧說,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綏化市實施了『富群眾、富集體』的『雙富』工程,大力發展壯大村裡集體經濟,取得了突出成效。2017年底,全市有集體收入的村1156個,佔87%,其中超10萬元村713個,超100萬元村33個。主要抓了三個方面工作。首先是用好政策。制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規劃,制定出臺保障村集體發展項目用地、把財政支農項目形成的國有資產交由集體運營管護等扶持政策。其次是管好資源。將村集體資源通過自主經營、作價入股、租賃發包、公開拍賣等方式保值增值。再次是闖好市場。以股份制、合作化方式,創辦『支部+合作社、+協會、+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他們把群眾組織起來和市場去對接。實施『雙富』工程為全市143個脫貧村退出,8.1萬貧困人口脫貧且穩定脫貧不返貧奠定了良好基礎。

責任編輯:姜繼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