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考察集賢村。圖片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

集賢村曾是遠近聞名的『傻子屯』,如今金色稻田映襯下的村莊更顯美麗、富足。圖片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
黑龍江日報9月3日訊 由於環境、社會發展等多種原因,黑龍江省曾是國家地方病發病較重省份。其中克山病、碘缺乏病、大骨節病、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四種地方病,曾經是困擾、威脅黑龍江省廣大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幾十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幾代衛生防疫人員不懈努力,被稱作『送瘟神』的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曾經肆虐龍江多個地區的克山病,目前已實現零新發;曾經制造了『傻子屯』的罪魁禍首——碘缺乏病,全省有99.24%的縣(市、區)保持消除狀態;曾因流行之廣、病人之多、病情之重位居全國省份之最的大骨節病,目前全省96.25%的病區縣達到了國家消除標准;曾流行范圍廣、病情較為嚴重的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伴隨著國家改水工程等措施的落實,目前病區因中毒引發的氟骨癥、氟斑牙總檢出率明顯下降。
日前,作為黑龍江省地方病救治、救助專家團隊的成員,記者再次走訪了黑龍江省幾個地方病重點病區,聽那裡的人們講述痛苦的過去,感受他們現今的幸福。如今,曾經歷過『兩次爆發死亡三百多人』的克山病發現地『光榮村』(現名英民村),現在已難覓克山病,村民安居樂業;缺乏碘的『傻子屯』,已走出了數十名大學生,鄉鎮企業蓬勃發展。
黑龍江省衛計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開展了『消除地方病最後一公裡』,讓地方病徹底成為『過去的記憶』,讓病區百姓告別『瘟神』奔向小康。
昔日碘缺乏病村走出數十名大學生
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樺川縣蘇家店鎮的集賢村,曾是遠近聞名的『傻子屯』,集賢村為啥得了『傻子屯』這個名號?村書記王喜林說,當時有句順口溜,『一代甲,二代傻,三代四代斷根芽兒』,意思是第一代人若患有地甲病,那他們所生育的第二代人將會患有克汀病,這是因為缺碘影響了胎兒的神經系統,導致孩子智力低下、個子矮小。在1978年普查中發現,當地嚴重缺碘。當時全村1313人,就有859人患有地甲病(地方性甲狀腺腫),佔總人口的65.4%;地方性克汀病患者150人,佔總人口的11.2%;18歲以上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達61人。
集賢村的問題是在四十年前的1978年6月,省委抗旱工作組發現的。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在各部門幫助下,經過集賢人的共同努力,人人吃上了碘鹽,喝上了自來水,地甲病人得到了治療,育齡期婦女都注射了碘油,為幼兒辦起了『育智班』……集賢村的病情得到了根本控制。兒童甲狀腺腫大率由1979年的77.9%下降到2012年的2.5%,地方性克汀病人由150人下降到35人,防治碘缺乏危害的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家標准,村民的智商達到了正常水平。
送走『瘟神』的集賢村,人們的精神面貌、村屯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省疾控專家團隊一行走進全佔文家的小院。全佔文拉著他妹妹全佔華的手說:『我妹妹三四歲時就發現得了克汀病,爸媽去世後就由我來照顧她。國家政策好,妹妹被列為「五保戶」,享受新農合免繳政策,還有自分土地可以出租。』
如今的集賢村,從因地甲病和克汀病致貧、返貧的『窮窩窩』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1994年開始,釀酒廠、礦泉水有限公司、建材廠、玻璃制品廠等村辦企業建立起來,在帶領村民尋求致富路的同時,村裡教育水平不斷改善,村裡這幾年接連考出數十名大學生。
克山病發現地『光榮村』難覓克山病
84歲的梁學禮老人一邊看著老照片一邊回憶過去。梁學禮一家與村裡的『克山病紀念館』僅隔幾十米。
『公元一九三五年始,此地奇病肆虐,民不聊生,十室九空。固於歷史及醫學科研水平,遂以地命名克山病,繼而在國內和世界一些地區發現此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研與全民防治,經歷幾代人砥心勵志,孜黽相續,終使克山病絕跡克山……』館內的紀念碑上記載著這樣的歷史。
說起降伏克山病魔,就不能不提起『人民的教授』於維漢。他為克山病的治療和預防奉獻了畢生的心血。據克山當地記載,自1991年以來已經20多年沒有急性克山病發生。
克山縣西城鎮英民村,原名『光榮村』,這個小村子是黑龍江省克山病的發現地。1935年冬天,村裡好些人突發奇病,患病者全身浮腫、死亡率高,當時全村共有286人,短短兩個月,因病死亡57人,佔全村總人口的19.93%。
記者再次來到這裡,也再次感受到了當年的克山病給百姓帶來的兩代人都難以忘記的痛苦經歷。
紀念館掛著的老照片,清晰記錄著克山病肆虐時期這裡的村民的貧苦與傷痛——病區村民居住的冬不御寒、夏不遮雨的馬架房;村民用的四處漏風的土煙囪;克山病病人發作時,『吐黃水』、『心難受』的情景……『我聽父親說,克山病流行時村裡人丁漸衰,最嚴重時村裡只剩下幾十人。』英民村現任村書記劉金喜告訴記者。
省疾控中心地方病篩查與防治專家團隊一行跟隨梁學禮來到他家中,映入眼簾的磚瓦房窗明幾淨,車庫裡停著白色小轎車,小院種著應季的蔬菜,滿目翠綠。
在上級政府和各醫療科研單位的幫助下,原光榮村的村民結束了受克山病折磨的歷史。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一排排整齊寬敞的磚瓦房平地拔起,村屯早就實現了園林化和環境衛生標准化。
『政府最關心咱地方病患』
6月27日,對於地處地方病區的富裕縣龍安橋鎮富欣村村民來說,是個特殊的節日。這天,黑龍江省地方病篩查救治團隊一行又一次來到村裡,為這裡的地方病疑似病患進行精准篩查。
記者在村衛生室見到去年接受采訪的張允英老人時,她笑著說,『你們又來啦!』經過檢查,老人的身體情況很好。
富裕縣繁榮鄉衛生院院長王翠霞向記者介紹,當地克山病舊患或疑似患者,都簽約了家庭醫生,衛生院3個家庭醫生團隊定期入戶為其聽診。
回首改革開放四十年,防治地方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急型克山病發病人數由1973年的3853例、1983年的51例,驟降至2017年的零發病。現癥病人數由1978年的17576人,降至2017年末的全省不足500人;1982年全省普查,大骨節病分布在省內80個縣(市、區),病區人口1200萬,患病人數69萬,按照國家現有大骨節病消除標准,2017年全省以村級為單位,黑龍江省大骨節病消除已達到98.2%;1978年下半年黑龍江省普查出地甲病現癥病人177萬,2017年末統計數據顯示黑龍江省現癥甲腫病人不足18萬。在2015年通過國家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規劃終期考核,實現了黑龍江省持續鞏固碘缺乏病消除成果的目標。
為控制地方病,多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都及時研究解決防治工作中的問題,深入病區、察看病情,把黨的溫暖、政府的關懷送到病區人民心間。
2018年6月,省委書記張慶偉就地方病防治工作到哈爾濱醫科大學調研。他強調,要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對地方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地方病防治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繼續堅持預防為主、防管並重、因地制宜、穩步推進的工作策略,切實把地方病防治任務落實到位。結合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大地方病病區精准扶貧、健康扶貧力度,創新救助方式、擴大覆蓋范圍。
省衛計委迅速出臺了攻堅規劃,推動地方病未消除縣達標,完成消除工作的『最後一公裡』任務;基本查清並移交地方病病人,完成救治工作『最後一公裡』任務;實現『精准扶貧、明確救治』,制定全省消除地方病三年攻堅計劃。同時繼續加大力度推進與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開展『關注地方病、愛心永相伴』大型地方病健康扶貧活動。省疾控中心負責人帶領專家團隊走進克山病病區,開展克山病病人扶貧救治確認工作,切實為老百姓解決了大問題。
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國家疾控中心領導給予該活動高度評價,稱黑龍江省為全國消除地方病、地方病扶貧工作,提供了一個切實有效、可以借鑒的『龍江解決方案』。
『完成消除地方病工作,是我們管理部門必須向省委省政府,特別是向龍江百姓遞交的合格答卷。』作為黑龍江省消除地方病攻堅工作的總指揮,省衛計委主任魏新剛對此滿懷信心。
魏新剛介紹,為實現消除工作的『最後一公裡』任務,省衛計委已完成了頂層布局、規劃落實和層層目標責任制。到2020年黑龍江省全部大骨節病、克山病病區縣要達到消除的目標;95%以上的縣保持消除碘缺乏危害狀態,人群碘營養總體保持適宜水平;全面落實已查明氟超標地區的改水工作,90%以上村的改水工程保持良好運行狀態,飲用水氟含量符合國家衛生標准,70%以上的病區縣飲水型氟中毒達到控制水平。同時,向全省大骨節病區推廣以富硒大米為主的富硒食品,改善病區低硒、缺硒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