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省多地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實現增收
2018-09-23 07:41:5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新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23日訊 以往,村民是不了解『庭院經濟』這個詞兒的。在村民口中,無論自家的小園兒多大,都習慣叫它『一畝三分地』。『就房前屋後那一畝三分地能乾啥啊?種點時令蔬菜自家吃唄。』沒成想,這『一畝三分地』和扶貧、增收掛上鉤,還真種出了花兒、結出了果兒。

小毛蔥蒲公英成菜園『新寵』

海倫市長發鎮長華村貧困戶滿守祥今年71歲,過日子精打細算:『家裡房前屋後兩個小園兒,前園3分地,後園2分地,都讓我種上了毛蔥。』『毛蔥在哪呢?這不是黃豆嗎?』面對記者的疑問,滿守祥說:『仔細瞅瞅,?臺是毛蔥,?溝是大豆,這叫間作。我這小園兒毛蔥能收2500元,大豆能收500元。毛蔥栽子是白給我的。』

長發鎮長慶村農民丁春志則種了2分地的蒲公英。『別看我這面積小,效益大啊。按村裡介紹的產量和價格,我這園子掙個千八百塊錢不成問題。而且,第二年就不用管了,到第三年蒲公英的根還特別值錢。』

海倫市長發鎮副鎮長陳世奇和記者一同來到長慶村貧困戶趙勤家:『他家第一茬蒲公英賣了1800元,好多村民眼紅。第二茬馬上又長出來了。』陳世奇說,今年春節過後,長發鎮同海倫野泰食品加工公司進行了對接,全鎮283戶貧困戶與企業簽訂了蒲公英種植收購合同62畝。其中長慶村57戶貧困戶中有50戶都簽了合同。蒲公英一共可采摘四茬,在6月至9月加工期內,當天采摘當天收購,畝效益保底能在4000元左右。

據悉,海倫市已組建合作社98個,落實貧困戶14161戶,並向非貧困戶延伸,按照『一村一品』發展格局推動『庭院經濟』,開發富硒有機乾菜。其中,當地的原野食品公司與3000多戶貧困戶簽訂了1800畝粘玉米種植合同,平均每個小園兒可收入1000元;野泰食品公司與5個鄉鎮、1500戶貧困戶簽訂了2000畝蒲公英種植合同,戶均可增收800元。

小園兒小米闖入蘇州市場

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敖林西伯鄉好利寶村,67歲貧困戶陳維榮已經是第三年在自己小園兒裡種谷子。時下谷子結滿穗子,陳維榮的臉上充滿笑容。

和我省有些村屯不同,好利寶村大多數村民家的小園兒可不止『一畝三分地』。村支部書記王剛說,村民每家都有三畝多地的小園兒,把這些地整合起來規范種植,可是不得了。

原來,好利寶村小園兒的谷子已經被訂購,成了稀罕物兒。王剛說,預估畝產600斤小米,每斤售價比市面高0.2元。村裡7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谷子400多畝,非貧困戶也參與種植,今年全村種了1600畝谷子,種子和農家肥都由村裡統一供應,就是為了保證品質。王剛說,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到蘇州考察項目,沒想到成功對接當地一家企業,利用蘇州的『一畝田』商標,好利寶村的小米也有了綠標,正向有機標准種植方向努力。他告訴記者,小米通過蘇州電商實現了網絡銷售,預計小米可為貧困戶戶均增收4500元以上。

小園兒菜成私人訂制款

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族區共和鎮雙崗子村的庭院經濟走私人訂制模式。『1000元認籌1分半小菜園兒,種啥自己說了算,農戶來打理,所產果蔬都歸自己。』雙崗子村的私人訂制改變了『城裡吃不著、農村吃不了』的狀況。

雙崗子村村支部書記周剛帶記者走進了貧困戶李福的家,他告訴記者,2016年李福被識別為貧困戶。受益於扶貧政策,李福家兩間破舊的泥土房變成了嶄新的磚瓦房,2017年通過『庭院經濟』的帶動,李福家小園兒菜增加收入5000元。『這邊插著小牌的都是給訂購的人種的,黃瓜、豆角、芹菜、洋蔥都長得可好了,一份是1分半地,我種了5份,今年能收入5000元。』李福一邊給小園兒澆水一邊向記者介紹。

周剛說,今年雙崗子村有39戶貧困戶參與到小園兒菜種植,一共種植了44份。大喇叭一喊,村民就把菜摘下來送到村裡,由村裡的合作社裝果蔬專用配送箱送到齊齊哈爾市裡,4天送一次,私人訂制必須保質保量保鮮。

責任編輯:姜繼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