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省政協十二屆三次常委會議發言摘編
2018-09-27 10:07:2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建諍言勇監督發揮黨派優勢助力脫貧攻堅

  民革省委

  脫貧攻堅民主監督,是中共中央賦予各民主黨派的重要使命,也是各民主黨派首次擔當對國家重大戰略決策進行專項監督的歷史重任,開拓了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工作的新局面,也彰顯了多黨合作制度的優越性。按照中共省委的部署,民革省委負責哈爾濱市所轄9縣3區163個貧困村的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對此,民革省委創新確立了『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全覆蓋』的工作思路,即充分發揮民革省直和哈爾濱共54個支部,2400多名民革黨員的優勢和力量,深入到163個脫貧攻堅對口貧困村,摸實情、說實話、出實招。截至目前,已陸續組織700餘名民革黨員深入到163個貧困村、700餘戶,形成相關報告50餘篇,反映梳理問題100多個,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其中,延壽縣和五常市針對民革省委在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和建議,制定整改方案,分解整改事項,並將整改結果及時反饋給民革省委。民革省委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實踐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隨著我省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各地努力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工作路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有許多共性問題應引起重視。一是『坐等脫貧』現象普遍,『造血』能力弱。二是扶貧政策宣傳不到位,基層存在認識偏差。三是扶貧產業支橕不足,低端化同質化問題突出。四是扶貧乾部條件艱苦,工作任務繁重,缺乏激勵和容錯機制。

  為進一步提高扶貧質量,有效防止返貧,建議要激發內生動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堅持正面引導和負面倒逼相結合,堅持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地位,將建檔立卡戶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激發貧困群眾靠自己雙手擺脫貧困的信心和斗志。要加強政策宣傳,化解潛在社會矛盾。針對群眾重點存在疑慮的政策和熱點問題,統一組織宣講培訓。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向廣大群眾講清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和舉措,樹立致富榜樣,營造脫貧氛圍。要注重頂層設計,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將頂層設計與因地制宜有機結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加強貧困地區產業扶貧開發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根據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比較優勢,從中長期的角度做好扶貧產業的選擇和布局。要完善考核機制,激發乾部工作活力。可以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乾部的重要依據,拓寬扶貧乾部晉昇渠道,提高經濟待遇,對表現優異的扶貧乾部評獎記功。同時,引入容錯糾錯機制,科學規劃對扶貧工作的考核辦法,保護乾部改革創新的積極性。

  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

  民建省委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新型農村經濟組織,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組織形式,是縮小農村貧富差距的重要平臺。截至2017年年底,我省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達9.6萬,農民創業總投資4577.5億元,帶動農民就業318.7萬人,為全省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橕。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明顯的生產組織優勢和經濟帶動優勢,是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的重要載體。

  民建省委在調研中發現,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作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貧困戶對於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識還不夠高,一家一戶幾畝土地僅能解決貧困戶的生活問題;貧困戶大多願意自己耕種土地,對把土地流轉到合作社所能帶來的經濟收益沒有正確認識。鄉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我省東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特別適合大農機作業,大規模耕種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鄉村兩級沒有充分意識到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帶來村集體積累的增加、基層組織話語權的加大、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能力的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自身發展壯大的辦法還不夠多,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應更多地鼓勵支持農產品的精深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這方面普遍存在人纔匱乏、技術落後和管理能力亟需提昇的問題。

  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重要作用,建議一是各級各類幫扶組織要促進貧困戶積極向上意識的覺醒。扶貧先扶志,各級各類幫扶組織要以自強不息、勤勞致富的理念,引導其帶地入社或將土地交由專業合作社托管或適時進行土地流轉,促進貧困戶手中的土地資源最大限度的增值,在農忙時節還可以出人力到合作社打工,雙份或三份收入對於貧困家庭是很好的經濟保障。二是鄉村兩級主導合作社壯大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貧困戶永久脫貧。鄉村兩級要充分認識合作社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的作用,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脫貧攻堅模式促進貧困戶根本脫貧,村集體主導合作社,優先流轉貧困戶的土地並提高流轉金,與種植主體簽訂合同,要求最低承包價並先付租金,用工優先僱用本村貧困戶,並幫助爭取農業保險。三是政府加大對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發揮其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除農機補貼、土地補貼外,建議政府按照耕種土地數量給予合作社專項耕種規模補貼,尤其是接納貧困戶入社的合作社,可以整合國家扶貧資源,把扶持政策作為扶貧基金讓貧困戶參與分紅,再吸納貧困戶的自有資源,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四是金融機構要創新扶貧貸款模式,通過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金融聯結。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在金融機構與貧困戶之間架起金融橋梁,引導貧困戶與銀行建立利益聯結,利用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萬元小額扶貧貸款作為股金入股合作社,貧困戶將參與入股分紅,合作社取得金融支持,以貧困戶名義貸款,貧困戶獲得貸款利息紅金。

  發揮教育智志兼扶功能構建防止返貧長效機制

  九三學社省委

  教育扶貧,是九三學社省委持續關注並積極參與的重點工作。通過幫扶並監督綏化市望奎縣、海林市的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九蓮助學』『九長助學』活動,走訪貧困學生家庭,到有關單位部門了解情況,與基層乾部座談,總結全省九三社員反饋的信息等一系列的調研、幫扶和監督活動,我們認為,『提高扶貧質量,有效防止返貧』,實現『脫真貧,真脫貧』就必須更好地實施教育扶貧。

  首先,教育扶貧是最受貧困群眾歡迎的幫扶方式,旨在挖掉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教育扶貧,應成為優先重視並重點打造的一種長效脫貧方式。其次,教育扶貧是根除致貧病根的最有效方法。從致貧原因來看,因年老失能、結婚攀比、疾病治療不當、跟風投資、失去贍養致貧……盡管各有各的不幸,但幾乎所有的貧困都與教育的不足密切相關;從脫貧實例來看,因學技能就業、兒女成纔反哺、創業致富、科學治療康復脫貧……所有的脫貧都與良好的教育密切相關。第三,教育扶貧是引導自主脫貧的最佳方式,要實現『人窮志不短』,就必須充分發揮教育的『扶智』與『扶志』的雙重功效,激發內生動力。

  盡管我省教育扶貧成效顯著,但還有一些現象不容忽視:一是簡單化,把教育扶貧簡單理解為捐資助學,不詳細了解貧困家庭狀況,不發揮學校和老師的監督作用;沒有注意到先進設備無人會用而閑置、棄置的問題;沒有關注培訓後提昇增收能力的問題。二是片面化,把教育扶貧局限於未成年學生。三是短視化,把教育扶貧當作階段性措施,沒有看到城鄉間在師資水平、管理理念和教學能力等方面還有差距。

  更好地推進教育扶貧,就要肯做長打算,肯下慢功夫,肯用大氣力。建議進一步動員社會廣泛參與,更可持續地發揮教育扶貧的重要作用。在控輟保學的基礎上,對貧困未成年人口進行普查登記,建立貧困學生數據庫,明確幫扶對象;持續引導社會力量采取各種方式參與教育扶貧,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貧困學生,『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的良好局面。進一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惠,更廣泛地發揮教育扶貧的重要作用。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提高農村電教設備應用水平,靠網絡縮小因師資水平造成的教育差距;加大交通助學補貼力度,靠政策解決『路遠不願上學和上不起學』的問題;把基層助教經歷作為培養優秀教師的重要內容,靠機制解決『好老師到不了農村』的問題。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的增收功能,更有效地發揮教育扶貧的重要作用。加強成年貧困人口職業教育,鼓勵開展免費培訓、訂單招聘,切實改善技術教育後的就業保障;對學到職業技能並到城鎮就業的農民進行補貼,使他們在家致富有門路,進城就業有出路,在創業、就業上有更多的選擇餘地。

  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

  省工商聯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全省工商聯系統『百企幫百村聯萬戶』精准扶貧行動開展以來,省工商聯按照省委『擴大覆蓋面,惠及更多貧困村』的要求,截至今年8月底,省工商聯精准扶貧臺賬系統顯示,我省民營企業參與精准扶貧的戶數由最初的百餘戶擴大到現在的788戶,增長到行動開始時的近8倍;參與產業扶貧項目達到319個,產業幫扶總投入10.2億元,受幫扶的貧困縣和貧困、非貧困村511個,受幫扶貧困人口2.7萬人。實踐證明,民營企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力量,完全可以在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發揮積極作用。

  當前,產業扶貧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偏弱,發展後勁不足,各種小產業遍地開花,生產、加工、銷售分散,貧困農戶收入來源大多是靠自家種植、養殖,容易受到市場價格波動、銷售渠道變化及自然災害的影響;產業扶貧項目收益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有待進一步加強;產業幫扶仍然存在覆蓋面小、不夠精准等問題;產業扶貧政策落實不精准,扶貧項目落地進展緩慢,一方面是對扶貧資金投入的時效性嚴厲問責以及『戶貸企還』政策的『一刀切』,影響了產業項目後期的組織實施,另一方面是扶貧項目建設評審流程要求嚴格,層層審批把關,各方面均得同意立項,導致項目建設周期長。

  脫貧攻堅是全黨全社會的重要政治任務,必須綜合研判,統籌謀劃,加大力度,纔能更好地推進扶貧工作。為此,提出建議,一是加強產業扶貧項目的頂層設計、科學統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采取市縣統一規劃,布局謀篇,通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組建農民經濟合作社,將貧困戶納入合作社,創新完善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貧益貧機制,通過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組織形式和『保底+分紅』等分配方式帶動貧困戶。充分發揮全省民營企業幫扶的作用。鼓勵和引導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進行對接幫扶,打破地域界限,將全省的社會扶貧力量充分發揮。搭建脫貧攻堅任務較輕地區和脫貧攻堅任務較重地區的幫扶對接平臺,跨地域將社會幫扶力量均衡地投入到全省的精准扶貧工作上。二是加強產業扶貧力量的精准對接,提高產業幫扶成效。開展扶貧產業調查指導,精准掌握貧困村、貧困戶的資源、勞力、技能等產業發展狀況,組織各級完善脫貧攻堅項目庫,精准對接企業發展和貧困村的資源條件,建設出能夠穩定可持續的增收產業項目。建立起科學的產銷體系,讓貧困村的產業充分發展,帶給貧困戶更大的利益。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勇於承擔責任。一方面在有關產業項目評審流程中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另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妥善處理政策規定流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對於已經充分論證的市場前景好、脫貧效果強的產業項目應加快推進,區別好項目推進過程資金暫未使用和扶貧資金閑置浪費。

  大力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

  省政協常委、佳木斯市政協主席王志鵬

  創業致富帶頭人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精准扶貧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力培育發展能人致富是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貧困村脫貧摘帽的重要舉措。

  目前,在前兩年通過外出務工轉移就業和有能力自主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實現脫貧後,現今剩下的未脫貧戶由於主客觀等多方面的原因沒有脫貧,這部分貧困戶客觀上成為實現全面脫貧的障礙,主要表現在貧困戶思想觀念保守,自身發展動力不足;貧困村缺乏能人帶動,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創業扶持激勵力度不夠,挫傷帶頭人積極性。近幾年我省通過開展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並針對存在的問題,研究制定措施,在全省范圍內大力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圓滿完成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任務。

  為此,建議從五個方面著手大力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一是開展培訓孵化工作,提高創業帶頭人帶動脫貧本領。將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以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基地等為依托,建立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創業孵化實訓基地,實行對口扶貧協作模式,整合教育資源,建立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教學點,提高創業成功率,增強其適應市場、引導發展的能力。二是出臺優惠激勵政策,有效破解帶頭人創業融資難題。出臺或完善面向致富能人的創業扶持指導政策,加大對創業致富能人扶持力度;對帶動脫貧效果顯著、覆蓋面大的創業項目給予一定利率的財政貼息;鼓勵開展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保費按照一定比例由財政與農戶分別承擔。三是創造優良發展環境,加強人纔引進鼓勵回鄉創業。重點扶持抓好全省偏遠山村的道路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降低致富能人和合作社運輸與投資成本;實施『本土人纔回引工程』,完善吸引本地人纔回流政策,保障外地人員與本土戶籍人員享受同等的創業扶持政策。四是搭建對接服務平臺,增強自主管理發展能力。在各地市探索組建貧困村『自立發展扶貧協會』,充分吸收市場主體致富帶頭人參與,形成村級『市場主體致富帶頭人+自立發展扶貧協會+貧困戶』扶貧帶貧組織機制,提高貧困戶組織化程度,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搭建貧困戶與市場主體致富帶頭人有效對接服務平臺;通過探索設立貧困戶收益積累『自立發展賬戶』,實行政策性收益積累與貧困戶自營性積累相結合,為貧困戶穩定脫貧、自立創業、長效發展奠定自有資產基礎。五是堅持科學識別認定,發展壯大創業導師隊伍。要制定全省統一標准,嚴格審核把關,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創業致富帶頭人認定標准,開展星級創業致富帶頭人評定工作,對符合條件的予以頒證或授牌,對優秀典型加大宣傳報道力度,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充分利用和發揮他們的致富帶動能力,促進貧困戶穩定脫貧。同時,重點培育一批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創業導師,重點發揮本地潛力,擴大導師隊伍規模,加強對扶貧致富帶頭人培訓、指導,通過培育一批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經濟發展,促進脫貧致富。

  加強扶貧資金管理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

  省政協常委、黑龍江華誠眾合稅務師事務所總經理宋成雁

  近年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對扶貧工作加大了力度,撥入基層鄉鎮的扶貧資金逐年增加。特別是扶貧專項資金管理亟待加強、鄉鎮政府內控管理亟待健全、鄉鎮財務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等問題應引起重視。對此,對扶貧資金加強管理,確保資金有效使用,已成為當務之急。

  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建議扶貧項目資金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管理平臺。健全完善扶貧項目資金管理制度,各項目資金主管部門,應依據資金管理制度制定具體要求和辦法,同時,開發『互聯網+資金管理』的平臺,讓資金主管部門、縣級政府及鄉鎮村屯鏈接,將資金撥入、下劃、使用和發放均能全面動態反映,利用『互聯網+資金管理』模式,實現對專項資金全過程的跟蹤和管理,隨時查看資金存放餘額和發放級次。扶貧項目資金,單獨開立銀行結算賬戶,資金使用實行三方監管專款專用。規范制度和平臺管理,確保扶貧項目資金使用規范和安全。

  完善鄉鎮政府內控管理,健全制度並加大執行和監督力度。根據目前實際情況,上級政府應指導鄉鎮政府健全相關內控制度並落實責任。如,對享受專項補貼的農戶身份和名單等基礎信息要確保真實性,將責任落實到人頭,執行程序公示透明,保證農戶應補盡補。凡超過額度的資金支出,須經鄉鎮黨委會議審核通過。財務收支情況須在鄉鎮黨委會議上定期公開,接受黨員和農民代表監督。推行鄉鎮會計委派制和輪換制,進一步規范財務管理職能。發揮審計監督作用。審計部門、監察部門至少每三年對鄉鎮級政府審計一次,杜絕出現問題纔去審計現象。同時,引入中介機構參與審計,保證審計監督常態化、持續性。完善內控制度,加大監督力度,避免套取、虛領、冒領、佔用或挪用財政扶貧資金等違法違紀問題出現。

  加強資金監管,健全扶貧資金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建立扶貧項目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包括績效目標管理、跟蹤監控管理、評價實施管理、評價結果反饋與結果應用管理,對扶貧財政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進行客觀公正評價。尤其加強對農業項目預算前評價,從項目目標數量、質量、時效以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可持續影響及滿意度等細化量化科學評價,投資額與資金量相匹配,對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予以客觀評估,杜絕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新產業項目上馬。

  加強鄉鎮財務專業人員隊伍建設。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專業技術人纔和大學生到基層鄉鎮工作。加強在職專業技術人員後續教育,提高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鼓勵鄉鎮財務專業技術人員在省市縣與鄉鎮之間對調掛職鍛煉,以適應新時期扶貧工作對財務管理工作的要求。鄉鎮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扶貧工作,牢固樹立精准扶貧理念,切實加強扶貧資金管理,提高扶貧質量,確保扶貧工作紮實有效。

  選准產業精准發力紮實推進貧困戶可持續增收

  龍江縣政協主席張忠友

  龍江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凝聚全縣力量『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通過動態調整,實現貧困縣脫貧摘帽目標,打贏脫貧攻堅戰役。

  找准路徑,推進到位。本著減少貧困戶經營風險和保證持續增收的原則,結合縣域主導產業,認真謀劃產業扶貧。2013年,啟動了《高檔肉牛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將和牛改良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和扶貧重點產業之一;綜合分析當地優勢,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全覆蓋的扶貧產業,全方位謀劃,鎖定高端,全鏈推進。建立專業技術人員包片包戶制度,定期開展業務培訓,為產業發展提供免費服務、全程服務。同時,將產業扶貧納入目標考核,建立工作隊、幫扶責任人和民事代辦員互通機制,實現農村行政審批、便民服務、經濟發展、精准扶貧有機融合。此外,配強27個駐村工作隊和131個幫扶工作隊,確定2639名幫扶責任人與4741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並把扶志、扶智作為幫扶重點,加強貧困戶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訓。

  創新模式,機制到位。堅持因地制宜、因戶制宜的原則,針對貧困戶的意願和能力,創新扶貧模式,固化扶貧機制。在高檔肉牛產業上,探索了『政府+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國有資產+龍頭企業合作經營,保底收益,按比例分紅』『合作社+政府+金融機構,訂單收購,保底收益』三種扶貧模式,目前共扶持貧困戶1976戶;在食用菌產業上,實施了『國有資產經營收益分紅+貧困戶務工收入』扶貧模式,共建標准化大棚540棟,每棟帶動貧困戶20戶,總計超萬人;瓜菜產業采取『合作社+產業+貧困戶』扶貧模式,全縣共有44個瓜菜合作社參與扶貧,共帶動貧困戶320戶,戶均增收750元。推動雜糧種植、定制菜園和山羊、獺兔、野豬養殖等『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1653戶,佔貧困戶的34.8%。此外,大力開發公益崗位,還拓展了帶地入社、基金入股、代耕服務、入社打工等一系列帶貧模式,促進貧困戶增收。

  完善政策,支橕到位。堅持政策撬動,調整資金投向,在原有普惠政策的基礎上,針對貧困戶又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策,確保貧困戶參與到產業中來。圍繞和牛改良,針對購進基礎母牛費用較高的實際,選擇有養殖意願和自籌能力的貧困戶給予補助;鼓勵企業讓利於貧困戶,切實增強政策的支橕力;強化金融扶貧,采用財政貼息和注入保證金等方式,探索實施了產業發展基金、『六位一體』、社貸戶享、貧困戶自貸四種金融扶貧模式,實現了扶貧資金成倍放大效應。

  精細算賬,收益到位。堅持超前思維,在每項產業實施之前,就算好算細收入賬,讓貧困戶心裡托底,讓產業具有吸引力。同時,在合作社帶動、牧場帶動、大戶帶動等收益上,都實行保底分紅,並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合作社、到企業務工,確保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