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者:民建大慶市委
東北網1月10日訊 肇源縣農民魏艷琦說:『去年我家種的玉米產量不低,但收入卻不高。種了一輩子地,卻為種啥犯了愁。今年決定拿出一些地改種雜糧,不知道前景如何。』
關於推進雜糧全產業鏈發展的建議
隨著人們飲食觀念的改變,雜糧已由食品配料轉變為功能食品,市場空間巨大,為雜糧產業轉型昇級帶來難得機遇。大慶獨特的氣候環境和土壤條件非常適宜雜糧種植。2017年,全市雜糧種植面積230萬畝以上,約佔全省的40%,加工企業40餘個。因此,建議如下:
一、加強規劃引導,進一步密切組織鏈
要把雜糧產業發展納入大慶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和農民增收、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聘請專業規劃機構,著力構建從種苗培育到田間管理、產品收獲、產品加工等全產業鏈。科學制定符合區域土壤特點的雜糧種植區劃。成立由市農委牽頭,相關部門和基層政府共同參與的雜糧產業推進領導小組,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參照玉米、大豆等補貼政策,對雜糧種植進行補貼;整合耕地資源、改造中低產田、挖掘風沙地廢棄地,推進雜糧田基礎設施建設。
二、強化科技支橕,進一步提昇創新鏈
匯聚八一農墾大學、省農科院大慶分院等智力資源,圍繞雜糧全產業鏈進行研究開發、成果轉化、技術培訓、標准建設與示范推廣。推動雜糧育種由一般型品種選育、傳統系統選育向專用型品種選育、分子標記輔助雜交育種轉變,品種栽培由經驗式種植向基於品種特性的配套技術栽培轉變,品種推廣由盲目推廣向生態區域性推廣轉變,種植方式由分散、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化、基地化轉變,加工方式由傳統民間小作坊生產向工業化、規模化轉變。
三、建立專業園區,進一步拉長加工鏈
建議成立大慶雜糧中心產業區,發揮肇州、杜爾伯特、肇源、大同現有園區優勢,形成一區四園的產業布局,最終打造龍江綠色食品的雜糧『百億產業大峽谷』。二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食品加工技術,根據市場需求細化產品分類,擴大雜糧食品的應用人群。三是梳理、出臺支持政策,促使政策利益最大化。積極爭取『中央廚房』政策、產業基金政策,應積極介入雜糧生產加工環節的金融保障,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和金融產品,放大政策效益。
四、推動品牌創建,進一步延伸價值鏈
以開發品牌雜糧為導向,加大資金投入,打造統一品牌。堅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土壤類型、田間小氣候等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具有地理標志的特色品種,改變我市品牌特征雜亂、體量小、影響力小的局面。可以學習陝西榆林經驗,申請注冊小雜糧公共母品牌,鼓勵中小雜糧企業自主創建子品牌,政府投資利用媒體擴大母品牌的市場知名度,中小雜糧企業根據自己產品特色推介子品牌的產品特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
五、完善物流體系,進一步打通流通鏈
做大雜糧平臺。我市涉農產業園區,集中了一大批有實力的雜糧加工企業,在引進多元化龍頭企業的同時、做大現有存量,以加盟的形式或股份的形式參與到雜糧大生產中,形成體量大、話語權多、有定價權的企業聯盟。
建設交易中心。建議以雜糧中心產業園為中心,以肇源、杜爾伯特、大同為節點布局物流集散網,形成產銷一體的的糧食(包括雜糧)交易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利用電商互聯網平臺,線上線下結合,這對於提昇大慶地區雜糧的市場競爭力、健全雜糧全產業鏈等方面必將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