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5日訊(記者 莊園)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省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並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2018年8月9日,省政府批復甘南、富裕、撫遠、饒河、望奎5縣脫貧摘帽。全省特色農業產業項目落地4715個,比2017年新增1395個,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50.1萬人。貧困縣發展高值高效作物面積達到315.5萬畝,同比增長8.1%。為了更好地推進扶貧工作,提高扶貧質量,在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們圍繞如何打好脫貧攻堅戰獻計獻策並展開了討論。

如何盡快幫助貧困村和貧困農民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對於這一問題,省政協委員、黑龍江國惠工程造價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遲本毅說,政府有關部門要采取綠色通道,用最快的速度,為貧困村和貧困農民生產出的綠色農副產品取得『綠標』的認證。同時,各市、地、區、縣(市)要對農副產品把好質量關。他還建議省商務廳與省內各大超市、商場協調,為扶貧農副產品設立專區、專櫃。並標明『綠色扶貧農副產品專櫃』或『無公害扶貧農副產品專櫃』等字樣,引導廣大消費者購買,專櫃的費用由政府和商家共同承擔。

『力求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是省政協委員們提到較多的詞匯。省政協委員、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鄭亞楠認為,將村裡的產業特色與扶貧亮色統籌起來。已挖掘出的地方稟賦,要有科學的產業規劃,堅持市場導向,把有志於農業的市場主體納入到增值鏈條中。『能否選好產、能否讓產業可持續、能否讓產業與貧困戶建立聯接機制』是產業扶貧的難點。作為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農業生產,尤其是貧困戶,抗風險能力有限。一旦投資的產業形不成規模、遭遇自然災害,很難堅持。作為農業產業的上游,農戶與企業直接對接,進入產業價值鏈條的需求非常緊迫。

『我省正加快推進28個國家級、省級貧困縣常住戶籍人口3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裡程約1500公裡,力爭2019年年底前完成建設任務。加快實施撤並建制村等人口規模較大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裡程約2800公裡,加快推進抵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省政協委員、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志權介紹說。他還說,個別農村路況道路暢返不暢,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要求在年底前建檔立卡、銷號管理並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省裡會給予適當的補貼。針對建制村通客車因為離市中心較遠,客流量小等問題,可采用靈活的方式來滿足通車要求。

省政協委員、東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佔峰說,部分衛生院、衛生室承包經營,門診費用需要自理、繳費標准高,而大病、重病必須到定點診所或醫院,帶來陪護、交通成本高,報銷程序較繁瑣等問題。部分貧困戶對教育幫扶政策資助的對象、范圍和資助方式等不知曉。部分行政村危房改造補助申請難度大、補助資金額度有限。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出臺並落實有利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的包容性政策,因地制宜地加強貧困村、貧困縣和貧困片區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貧困地區城鄉體系優化及公共設施建設,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奠定基礎。

健康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要部分,不但脫貧,更要避免因病返貧。省政協委員、佳木斯市政協副主席、民盟市委主委楊本利建議,鄉鎮衛生院聯手縣、市醫院專家,每年對40歲以上貧困戶進行一次免費健康體檢,防大病,治小病,減少患者醫療支出,防范因病致貧。繼續執行貧困人口新農合繳費和商業醫療保險保費由政府全額補貼政策,鼓勵和引導40歲以上的農戶購買商業醫療保險,防范農村家庭因病返貧、因病致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