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5日訊 博物館正處於「成長期的煩惱」,一方面是社會需求比較大,另一方面,博物館發展比較迅猛。尤其是遺址類博物館和古建築博物館,它的保護是第一位的,不能有任何弱化和松懈。
3月3日下午,今年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幕會後開啟,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攜帶博物館『金句』亮相『部長通道』,這也引發了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對博物館的關注。
建設傳承人非遺博物館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孫艷玲說,在『部長通道』上,劉玉珠局長提到『人民對於多元化、高品質的文化需求越來越大。今年重點要緊扣博物館職能定位,尤其是圍繞著博物館的短板和難點,下大力氣來解決這些瓶頸性的問題。』這給了我很大啟示,我建議,建立國家級傳承人非遺博物館,由國家級傳承人自主經營,采取以國家輸血與自身造血相結合的方式,使保護非遺工作朝著良好的態勢發展。國家級傳承人非遺博物館通過收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影像及文字資料等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和有形的財產。同時,國家級傳承人非遺博物館通過借助高新技術研究非物質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適當的方式進行傳播,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享受,加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促進我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
會內
建立文保單位數字檔案庫
『歷史文化建築遺產保護與利用是我國建設文化自信,推動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全國人大代表郭成宇接過話題繼續說,以我省歷史文化建築為例,黑龍江民族多元,在建築上打下了自己獨特文化印記,形成了在東北北部邊疆地區文化觀念與建築意匠的同構現象。目前,歷史文化建築遺產展示了黑龍江波瀾壯闊凝固的歷史,對其保護與利用是黑龍江省重要的文化自信建設工作。
郭成宇建議,建立各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字化檔案庫,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圖畫、拓片、摹本、電子文本等形式,有效展現其所載內容,特別是航拍、激光掃描等3D建模技術的應用,形成可視化數字游覽平臺和展示平臺,實現歷史文化建築遺產保護與利用數字化信息共享平臺,破解信息孤島現狀。以建築為載體,形成內涵豐富、有血有肉的建築史,展現其人文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