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共話新時期艱苦創業:"乾"出士氣 "壘"出精神
2019-04-11 10:20:27 來源:大慶網  作者:朱麗傑 閆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4月11日訊 大慶石油會戰初期,工人們勇敢面對現實,頑強挑戰困難,因陋就簡建起乾打壘。乾打壘精神是會戰工人奮發圖強、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生動寫照。

  新時期,體現乾打壘精神的載體更豐富多樣,對精神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所以大慶石油人仍然在艱苦創業。他們傳承並發揚乾打壘精神,用精神指引具體工作,將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看,幾支基層隊底氣足、士氣盛,他們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加油『乾』,『打』出士氣,『壘』出精神。

  水務員工帶壓搶修。

  創新超越、攻堅克難,做『永放光芒的尖刀』

  大慶鑽探鑽井二公司1202鑽井隊小檔案:1953年,1202鑽井隊以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警衛排為主體,在玉門油礦組建;1960年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現有員工32人,平均年齡36歲。這個隊被石油工業部命名為『鋼鐵鑽井隊』、『永不卷刃的尖刀』,先後獲得黑龍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集團公司『百面紅旗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300多項榮譽。

  1202鑽井隊黨支部書記姜洪偉說:『大慶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之一的乾打壘精神,是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能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攻克困難。我們「1202人」不忘傳統不丟根,始終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讓精神指引行動。』

  『我們1202鑽井隊有隊史室,經常開展「講傳統、憶隊史」活動,講會戰故事,讓大家了解那段崢嶸歲月,知道老一輩「1202人」是怎麼乾工作、怎麼攻堅啃硬的。我們將會戰時期傳下來的「傳家寶」消化吸收,融入新時期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自豪,我們是目前為止全國唯一一支累計進尺突破300萬米的鑽井隊伍。』

  姜洪偉說,1202鑽井隊每每有新乾部任職或有新員工入隊,第一件事就是到隊史室接受傳統教育,傳承1202鑽井隊的半軍事化工作作風,學習『老1202人』的先進典型事跡,以此來強化『1202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3月,孫龍德書記在調研時提出,1202鑽井隊要不斷解放思想、提質增效、創新實踐、強化HSE管理、強化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並希望1202鑽井隊成為「永放光芒的尖刀」。我們結合本隊實際,通過黨支部委員會確立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全力打造「五個尖刀」,即聽黨指揮的尖刀、能打勝仗的尖刀、創新超越的尖刀、精兵鍛造的尖刀、作風優良的尖刀。新時期,我們照樣艱苦創業、攻堅克難,我們要做「永放光芒的尖刀」!』

  攻堅啃硬、爭當標杆,傳承乾打壘精神

  采油一廠第三油礦中一采油隊小檔案:中一采油隊成立於1960年3月,現管理油水井391口、計量間9座、中轉站1座,全隊管理面積2.182平方公裡。現有員工83人,其中黨員24人。這個隊被石油工業部命名為『高產穩產模范采油隊』、『攻堅啃硬、穩產高產的采油隊』和『石油戰線先進集體』,榮獲市局級以上榮譽40多項。

  中一采油隊黨支部書記萬柏松說,中一采油隊是大慶油田成立最早的采油隊之一,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創出日產原油2000噸的驕人業績,形成了聞名油田的攻堅啃硬優良作風。

  『我們在開展「講隊史、憶傳統,爭當攻堅啃硬傳人」主題教育活動中,請來了老會戰、我們隊的老隊長張鳳喻講隊史。老隊長說,那時候條件艱苦,沒有房子,中一采油隊的隊部就是一個舊乾打壘,吃飯、工作、睡覺都在一個大屋子裡。即便是在那樣的條件下,大家依然比著乾,看誰的井管理得好、指標高,看誰的貢獻大。』

  萬柏松說,隨著油田的發展,一座座高樓平地而起,基層小隊建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寬敞明亮的辦公樓、乾淨整潔的院子、功能齊備的活動室、暖心舒適的浴室,這是他們隊的標配。特別是在2018年,他們隊主動擔當綠色發展責任,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努力建成區域『路網相通、水系相連、高處種樹、低處排水、綠樹環繞、濕地成景』的綠色生態示范區。隊員們自己動手拆除圍欄,利用舊道板鋪設停車場,用舊路牙石鑲邊,對辦公設施和生活設施修修補補,現在井容井貌與綠色生態融為一體。『我們的每一口井、每一座計量間,都是綠色生態畫卷中的美麗風景。』

  『工作中,乾打壘精神所體現的創業精神、艱苦奮斗精神一直鼓舞著我們。面對油田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中一隊人」將更加自覺地傳承好乾打壘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我們將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牢牢把握原油生產中心,力爭2019年年底實現從先進隊邁向標杆隊的目標。』

  艱苦奮斗,努力在外圍基建市場站穩腳跟

  工程建設公司油建公司第三工程部小檔案:油建公司第三工程部是一支從事油田地面工程建設的專業化施工隊伍,前身是油建公司五中隊,1960年來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1965年,『兩下山東』回來後,被石油工業部命名為『能集中、能分散、能猛攻、能巧乾、拖不垮、打不爛』的標杆隊。重新組建以來,第三工程部紮根采油八廠外圍油田,建成了宋一聯合站、宋芳屯135區塊產能建設工程等多項重點項目,工程合格率達100%,工程優良率達95%以上。

  油建公司第三工程部黨支部書記劉穎說,乾打壘精神就是要艱苦奮斗,不怕艱難困苦,為了完成目標而努力加油乾。當年,第三工程部的前身五中隊在『頭上青天一頂,腳下荒原一片』的艱苦年代,聽黨話,哪有石油哪安家,靠艱苦奮斗,留下了一串堅實的足跡,樹起了不朽的豐碑。如今,他們更要繼承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擼起袖子加油乾。

  『第三工程部一直定位在采油八廠基建市場。其實,采油八廠特殊的施工環境、地域環境形成了「四難一多」,即施工難、交工難、結算難、回款難、分包隊伍糾紛多。無論困難多大,沒有一個人被嚇倒,在施工中把五中隊「二十猛士鑽薩龍」克服困難的精神發揚光大,保質保量完成了每一次任務。』

  劉穎說,近幾年,第三工程部的經濟效益一直在油建公司名列前茅。是艱苦奮斗的精神,是優良傳統的傳承,讓工程部能夠在外圍采油廠站穩腳跟。

  『工程部能夠站穩市場,離不開一個堅強有力、配合默契的領導班子,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強化學習型班子建設、效能團隊建設和過硬作風建設三個關鍵點,實現班子執行能力的總提昇。另外,乾部員工共同努力纔能形成合力,我們還將著力培養團隊的團結協作意識和奉獻意識,促進隊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效提昇。』劉穎說。

  1202鑽井隊在惡劣的施工環境下,實現施工質量和速度雙提昇。(大慶日報資料片)

  『乾』出成績,再創油田公司效益型標杆采油隊

  采油五廠第二油礦十區三隊小檔案:十區三隊成立於1971年9月,現有員工89人,下設9個班組,管理油水井336口,轉油站、變電所、注水站各1座,計量間10座。這個隊多次被評為油田公司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創效示范隊、先進采油隊、金牌采油隊,2017年被評為油田公司效益型標杆采油隊。

  十區三隊黨支部書記王超說,『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是大慶人攻堅克難、奪取勝利的法寶。新時期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員工思想多元化、管理方式精益化、油田追求效益最大化,更要求石油工人大慶會戰優良傳統不能丟、艱苦創業精神不能忘。

  『我們隊堅持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建隊育人,使大慶精神和會戰傳統深植於心、固化於制、外化於行,見到了較好效果。在大慶精神大慶傳統再學習再教育再實踐中,我們隊通過「老會戰講傳統、老工人講變化、青年人談體會」等討論活動,使全隊員工明白創業難、守業更難的朴素道理,讓大家知道家大業大也要過緊日子,並把老傳統自覺轉化到行動當中。』

  王超說,他們隊還緊緊圍繞『效益、效率、精細』這三大主題,樹立全員節約創效意識,靠實挖潛增效措施,拓展持續創新思路,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在工作實踐中踐行艱苦創業、艱苦奮斗的乾打壘精神。

  王超說:『下一步,我們隊將以再創油田公司效益型標杆采油隊為目標,通過精細日常管理、完善單井效益分類管理、細化專業化管理,采取材料寫實、修舊利廢、革新合理化建議等措施,深入開展挖潛增效節能降耗工作,努力提昇開發效益,力爭管理再上新臺階!』

  將『傳家寶』根植於心,努力踐行石油人使命

  井下作業分公司修井三大隊修井308隊小檔案:修井308隊組建於1993年,現有員工26人,其中青工15人,是一支朝氣蓬勃的年輕隊伍。曾榮獲『十年無事故先進隊』、『油田公司先進集體』等榮譽。

  修井308隊黨支部書記張文傑說:『前輩們克服重重困難,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創造出了今天這樣的物質生活和精神財富。我們應該把這些「傳家寶」根植於心,融入血脈,講給每一位青工,讓他們更好地珍惜崗位、熱愛工作、以身作則,繼續傳承並發揚艱苦創業精神。』

  『現在的工作條件改善了很多,設備也更先進了,勞動強度和工作環境都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是依然存在各種壓力。就拿我們隊來說,提高修井時效和降低生產成本,是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每當想起老會戰「人拉肩扛」的創業勁頭、艱苦創業的乾打壘精神,就燃起了我們戰勝困難的斗志,讓我們有了直面困難的勇氣。我們隊去年修井38口,超額完成了生產任務。』

  張文傑說,修井308隊取得的這些成績,是全隊上下不畏困難、團結一心、共同努力得來的。員工們能如此團結上進、拼搏進取,源於平時的思想教育和調動引領。

  『我們隊利用班前會、黨員大會等形式重溫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開展宣講會戰小故事等活動,讓全員參與到乾打壘精神的學習和理解中,讓乾打壘精神入心入腦入行動。我們通過收集凝煉、深入挖掘隊裡典型班組和個人事跡,不斷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讓乾打壘精神落地生根。這些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也會一直做下去。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每一個大慶人、石油人的光榮使命,我們將不辱使命!』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