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5日訊(記者 楊帆)『這一個坑塘投放了3500噸秸稈,可產生2500噸有機肥,能賣80到100萬元……』佳木斯市郊區西格木鎮秸稈腐熟發酵項目負責人介紹說。當聽說再過1個月,原本廢棄的秸稈就將變成『真金白銀』時,30多名圍觀農民無不羡慕心動、躍躍欲試。佳木斯市郊區積極尋找秸稈離田出路,深度挖掘秸稈資源價值,使秸稈綜合利用成為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近年來,佳木斯市郊區堅持解放思想轉觀念、因地制宜找方法,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解決突出問題、促進農民增收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通過組織引導、項目帶動、群眾參與,逐步實現秸稈綜合利用高效化、商品化、多元化,形成企業經營有效益、農民額外有收入、守護碧水藍天有效果的良好局面。截至2019年3月底,全區通過多元化綜合利用已消耗秸稈60.9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4.3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約9個百分點。
佳木斯制定出臺《郊區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按將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工作任務逐級分解到各鄉鎮及相關部門,做到領導包保、統籌實施、形成合力。在組織農業、發改、商務、市場等部門全面排查域內秸稈分布情況和深入秸稈綜合利用企業調研的基礎上,先後14次組織召開推進會、現場會,對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進行專項研究、重點推進。建立定區域、定人員、定職責、定任務、定獎懲『五定』網格化管理體系,劃分區級網格13個、鄉級網格211個、村級地塊網格804個,對秸稈離田或全量還田地塊實行『銷號』管理,確保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抓實落靠。積極向上爭取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資金3638.3萬元,區級自籌資金760萬元,為推進秸稈收儲運一體化服務、秸稈離田還田、多元化利用等項目提供充足資金保障。
從轉變農民傳統思維觀念著手,不斷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和守法意識,增強秸稈禁燒的自覺性。采取宣傳包保責任制,每個區屬單位負責一個行政村或農場,全區千名科級以上乾部、在職黨員組成74個宣傳小分隊,在關鍵時間節點走村入戶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科普知識、禁燒法律法規政策,面對面、手把手幫助農民算好成本賬、增收賬和生態賬。通過發放『一封信』、簽訂『承諾書』、流動『大喇叭』、村民『代表議』、媒體『廣滲透』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補貼政策和示范典型,營造秸稈綜合利用輿論氛圍。
同時,加大秸稈綜合利用培訓力度,采取『課堂+基地』的教學模式,培訓種植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種植大戶、各類企業代表等1000餘人(次),不斷增強農民和企業對秸稈綜合利用的直觀認識。截至2019年3月末,全區落實秸稈免耕還田面積13萬畝,與生物質發電、收儲運、建築板材等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戰略意向53份。積極推廣秸稈堆漚腐熟新技術,采取企業提供技術、鄉鎮村屯提供場地、農民參與分紅的新模式,新建腐熟發酵點10個,輻射秸稈地塊面積1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