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樺南月嫂』『樺南護工』在北京、哈爾濱等地形成了品牌效應,『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事例也隨之在樺南大地競相開放。
6日,黑龍江日報記者跟隨『龍江職教行』記者團來到樺南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進行實地采訪。
2017年6月7日,一個令唐振華難忘的日子,在就業部門組織的『新老學員交流會上』,唐振華終於可以驕傲地告訴大家,自己已經光榮脫貧,走在了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
唐振華夫妻二人曾因治病欠下了大筆外債,並且要供孩子上大學,生活的壓力使得他喘不過氣來。2014年,在包扶乾部的推薦下,唐振華參加了樺南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的『全免費』養老護理員(護工)技能培訓班,學習了病患陪護的基本技術。同年底,在就業部門的推薦下,她把家中的八畝耕地流轉出去,到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上崗了,月薪竟然達到4000元。到了2015年夏季,唐振華已經成為一名熟練護工,並且在哈醫大附屬第三醫院肛腸科謀得了收入更好的工作。『曾經還債都是我不敢想的事情,現在我不但還清了外債,日子也越過越好,有盼頭!』唐振華說。
和唐振華一樣,通過技能培訓迎來人生幸福春天的還有肖兆香。2015年,44歲的她遭遇了『滅頂之災』——丈夫在治療兩個多月、留下二十多萬元外債的情況下不幸去世了。面對苦難,肖兆香整日以淚洗面。2016年底,樺南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開展育嬰員『全免費』技能培訓的消息讓她看到了希望。經過15天全封閉式理論、實操學習,肖兆香以優異的成績結業。2017年初,在就業部門的幫助下,樺南縣轉移就業示范基地——北京東方倍優天地公司錄用了肖兆香。
肖兆香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扣除生活成本,目前每年純收入可達7萬元,加之樺南縣扶貧政策的支持,三年內就可以脫貧。隨著收入的增長,肖兆香脫貧致富的信心足了,精神更飽滿了。
像唐振華和肖兆香這樣借助職業教育培訓、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的群眾還有很多,更有不少群眾借此走出縣鄉一級,邁向了更加高端的就業市場。


據了解,樺南縣作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糧食生產先進縣,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糧倉建設、精准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圍繞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精准發力,依托職教集成縣域培訓資源,打造了技能型人纔培養與培訓新高地,有力地支橕樺南農業產業轉型昇級和精准脫貧。
『我們在縣聯席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協調下,結合樺南支柱產業對技能和服務型人纔的需求,分批次地設置了農機維修專業、畜牧養殖專業和現代農藝專業等,培養的模式由原來的單一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廚房餐廳。』樺南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校長鮑海峰說,『各級各類技能人纔的培養培訓,不僅讓職業教育找到辦學的方向與自信,而且使農民人均增收近500元左右,城鎮人均增收近千元。』
『把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讓我們更直觀、更方便、更有效地學習種植方法、土壤、施肥、良種培育、病蟲預防等方面的知識。』剛剛在學校『畢業』的一位農民說。
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辦強涉農專業,提昇培訓能力,學校發揮龍頭作用,統籌各類培訓工作,制定計劃、設立專家庫,加強三級網絡師資培訓,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項目,精心組織培訓工作,有效解決了技術輸送最後一公裡問題,每年培訓人數在1萬人左右。


2017年,樺南縣作為我省唯一代表參加了人社部主辦的『2017年家庭服務產業扶貧簽約活動』。學校通過與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對接,精准實施崗前培訓與就業推薦,拓寬就業市場。
『目前共建成北京無懮草集團、哈爾濱愛馨家政公司等9個示范基地。』鮑海峰說,以這9個『示范基地』為重點,積極開發農民的『冬閑』資源,促使一大批貧困群眾形成了『一冬不賦閑,多賺幾萬元』的觀念。與此同時,還在勞動力轉移輸出人員集中的城市創建了九大貧困人員就業轉移輸出『服務站』,為就業群眾穩定就業全程保駕護航。
為進一步創新涉農基地管理與帶動模式,職教中心打造了『基地+專業+農戶』的新型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由種植、養殖大戶與專任教師共同建設、共同管理。『依托基地每年可以培訓農民500人以上,直接帶動養殖戶200戶,養殖戶均增收近萬元。』樺南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辦公室主任趙叡高興地告訴記者。
趙叡還說,學校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吸收農業專家、教授、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實用技術人纔,組建專業師資團隊,創建了『固定課堂』『流動課堂』『田間課堂』『空中課堂』等形式,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


據統計,五年來樺南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共培訓農民6萬多人次,合作社數量由2013年454個增加到1829個,農民人均收入由2013年8916元增加到13877元,有效助推了精准扶貧,帶動3000多戶農民脫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職業技能培訓就是這樣一條為貧困群眾從根本上脫貧致富、打開幸福之門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