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明確提出推行垃圾分類的具體要求。垃圾分類不是小事,不是易事,也不是哪一方面的事,是與整個社會的共同價值、法治精神、環保意識、自律意識等密不可分。
前不久,美國海底探險家維克托·維斯科沃創下了史上最深的單人潛水紀錄,同時也在海底最深處發現了令人沮喪的物品:塑料袋。人類的垃圾先於人類到達了海底,這個發現更令人警醒。處理塑料袋這個『人類最糟糕的發明』,已成為當今各國政府高度重視的公共課題之一。當前解決塑料袋的常規辦法只有再生顆粒、填埋和焚燒等,也就是說,解決塑料袋之類的垃圾問題,需要從技術和制度層面發力,二者相互促進。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主要依賴興建大量的現代化衛生填埋、焚燒發電等末端處理設施,但是日益稀缺的土地資源、不斷提高的環保標准對垃圾處理提出了減量、提質、增效的更高要求,垃圾分類就是實現減量、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
做好垃圾分類,最為關鍵的莫過於技術創新和制度保障。用制度促進技術的提昇,用技術保障制度的實現。從試行垃圾分類的46個城市推廣效果來看,主要矛盾在於後端缺乏現代化、多樣化的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垃圾處理方面並不缺乏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比如將餐廚垃圾能源化的生物技術、處理塑料垃圾的熱解技術等。齊齊哈爾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就讓很多技術有了用武之地,而通過這些工藝技術,齊齊哈爾中心主城區日產的800噸生活垃圾也將能全部消滅。可見垃圾分類只有進入制度的籠子,纔能使垃圾借力技術成為再生資源。
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裡預言,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計算機革命之後,影響人類生存的又一次浪潮,將是垃圾革命。當前,我們身邊這場革命正在拉開帷幕。哈爾濱市2018年出臺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明確提出,2020年底達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5%以上。《黑龍江省城鄉固體廢物分類治理布局規劃(2019-2035年)》中,計劃建設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為核心的靜脈產業園27座。相信有制度作支橕,也有技術作保障,這場垃圾革命必將打好打順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