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3日訊 江水無言,見證歷史變遷。在黑龍江畔,有一座蘊含了深厚文化底蘊的小城——蘿北,這裡不僅有黑龍江流域文化,更有用熱血和生命書寫的東北抗聯文化。
風雲飄過80載。80年前,在蘿北縣境內黑龍江南岸興東村,有一處以『崔家大車店』為掩護的興東抗聯交通站。興東抗聯交通站始建於1939年春,由時任東北抗聯第六軍政治部主任馮仲雲和高禹民等人組建。同年末,趙尚志帶領陳雷、於保合、李在德等人,腳踏黑龍江堅冰到蘇聯參加會議,尋求國際援助。
興東抗聯交通站當年的小聯絡員荊樹有如今已經87歲了,他的兒子荊榮華告訴記者,聯絡地點是當時的『三家窩棚』,即以種地為生的崔家地營子、靠打獵捕魚養家的荊家魚皮溝和以種菜為主的孫家菜園子。1944年因漢奸告密,該交通站慘遭破壞,包括自己爺爺荊成玉在內的多名交通員被敵人殺害,奶奶蘇英和那時還未成年的幾個孩子帶著國恨家仇,繼承先烈遺志,繼續秘密工作,直到抗戰勝利。
走進復建後的崔家大車店,可見李敏老人2015年手書的『興東抗聯交通站遺址』幾個大字,這裡陳列了李敏等人參觀紀念館時的照片。
『李敏阿姨曾多次來到這裡,去年7月12日,她還來為趙尚志渡江紀念碑落成揭幕,並看望我的父親。回去9天後她就逝世了,我父親一直為此很難過。』荊榮華說。
在荊榮華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來到了距離崔家大車店不遠處的趙尚志渡江紀念碑前。紀念碑由白色花崗岩制成,碑身正面鐫刻著李敏題寫的『趙尚志渡江紀念碑』八個大字。
這塊紀念碑是由荊榮華自費制作安放在這兒的,紀念碑在整體設計上滿含寓意:總高度459.3厘米,重45.93噸,象征著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
記者發現,在紀念碑與崔家大車店中間靠近黑龍江一側,還保留著當年抗聯將士相互聯絡用的『信號石』。村民們說,當時以『信號石』通知抗聯隊伍,如果村裡情況正常,就放一塊帶眼兒的石頭,眼兒石上再放一塊小石子,這樣,抗聯戰士就可以放心進村了。在『信號石』與紀念碑之間,一棵被當地人稱為『深情柳』的大柳樹隨風搖曳,旁邊牌子上寫著的一首小詩講述了大柳樹見證的那段歲月:『三棵樹下隱藏深,個個菜團抗日情。今日重返深情地,無法老淚不縱橫。』
緬懷歷史,不忘過去。如今東北抗聯的後人荊榮華自辦了一個侵華日軍罪證陳列館,展出戰爭遺物400多件(套)。他說,自趙尚志渡江紀念碑矗立在這裡以後,興東村成為蘿北縣紅色旅游景點,也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常常有師生來到這裡,聆聽抗聯後代講述先輩們那段不屈不撓的民族抗爭史,緬懷他們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與貢獻。
如今的興東村,物阜民康。在當年的抗聯交通站旁邊,『農家樂』紅紅火火開起來了。興東村民們承襲了當年『三家窩棚』勤勞肯乾的民風。抗聯後代荊榮華接過了父親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抗聯文化的宣傳。『上級政府已經開始籌劃擴大交通站紀念館,拓寬改建通往興東村的道路,到那時將會有更多人來這裡參觀旅游,村民們會有更多的事可做。』荊榮華對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