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6日訊(記者 王春穎 安澤)6日上午,黑龍江省『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佳木斯專場發布會舉行。佳木斯市委書記徐建國用四句話向公眾介紹佳木斯:『佳木斯是一座生態宜居、富有魅力的城市,是一座具有紅色基因的城市,是一座勇於創新創業的城市,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

工業老城添新動能
近年來,佳木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的轉型昇級。『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唯有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依靠創新驅動,纔能走出一條全面振興全方位發展新路子,』徐建國書記這樣說。
為此,佳木斯市推進國家級高新區創建,『以昇促建』全力推進佳木斯高新區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創新,已建立了一級財政職能,承接和開展了50項市級審批職能,不斷提昇高新區自主發展、自主管理能力。有效整合區域優勢資源,啟動了建三江國家農高區創建工作,把建三江建設成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此強化科技的支橕和引領作用,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全面強化科技引領,紮實推進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全產業鏈整體躍昇;並積極為傳統產業植入科技元素,大力實施骨乾企業技術改造,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推動智能制造和智能化產品研發,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由『擴量』向『提質』轉變。紮實開展高端務實合作。先後開展院士專家行、央企對接、京佳合作等活動,有32個京企、央企項目相繼落戶佳木斯市,努力把更多的項目、技術和優秀人纔集聚到佳木斯。

迎來開放新機遇
佳木斯緊鄰俄羅斯,在共建『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俄同江跨江鐵路大橋和黑瞎子島作為我省『三橋一島』的重要組成部分,帶來了最為直接的開放機遇。
當前,佳木斯市正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立足『一橋一島』,努力在建設開放合作高地上實現新作為。特別是在加快口岸通道建設方面,同江鐵路大橋主體鋼梁也正式合龍,大橋本格內口岸查驗設施全面完工,黑瞎子島公路客運口岸、同江鐵路口岸開放均獲國務院批復。同時,圍繞同江大橋兩端產業和貿易互補,積極培育發展大橋經濟,加快推進同江橋頭經濟區相關規劃編制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農副產品加工、木材加工制造、能源及化工、國際物流、進出口產品綜合加工五大產業園的產業規劃,並著力推進鐵路貨場、集裝箱換裝站場配套設施建設,確保大橋開通後鐵路口岸高效運營。
在加快跨境產業聚集方面,佳木斯市緊抓對俄資源合作這條主線,積極對接俄遠東地區開發戰略,超前做好大橋開通的項目儲備落地,著力推動國儲能源化工儲運園區、哈魚島油氣碼頭等項目建設,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引俄資源能源開發鏈條。
農業『大戶』做好糧食『壓艙石』
『時至今日,佳木斯市糧食年產量穩定在250億斤以上,商品率在90%以上,按每人每天一斤糧計算,足以確保全國14億人口18天的口糧,已成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和優質商品糧基地,』徐建國書記介紹道。
說起現代化農業,佳木斯市委副書記、市長邵國強用四個關鍵詞進行了介紹。
『品質』——區耕地面積3000多萬畝,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是全國平均值的3.6倍,是國家優質商品糧基地。多年來,佳木斯市嚴守耕地紅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產得出;走質量興農的路子,加大黑土保護力度,開展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三減』行動,完善農產品質量體系,確保產得優。
『品牌』——目前,佳木斯市已建設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890萬畝,綠色食品標志達到254個,有機食品標志達到51個,國家地理標志達到14個,『佳木斯大米』通過了SGS歐盟標准的509項測試,在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公布的2019年區域品牌榜上,位列大米類第二名,成為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
『科技』——與農業科研院所、中國農科院、農墾系統等深度合作,著力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全市重點農業技術綜合覆蓋率達到90%以上,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98%以上,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超過94%,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了全面積、全作物和全過程標准化生產,農業科技貢獻率超過63%。可以說,現化農業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融合』——大力引進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特別是把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打造成第一立市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