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從『雁項目扶貧』到『雁產業循環』 拜泉縣新生鄉光復村初步形成生態循環產業鏈
2019-08-15 09:34:3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新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光復村的產業鏈

  拜泉縣新生鄉光復村距離縣城和鄉鎮較遠,交通不便,多年來,沒有成規模的養殖業,也沒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省直機關工委駐村工作隊經過多方調研,選定了『養雁』這個扶貧項目,最初村民並不感冒,因為這個村從來沒有養過雁。怎麼養?賣給誰?會不會被山狸子一鍋端?村民對於這個項目心存疑慮。

  工作隊培養村民曲立作為雁致富帶頭人,集中養殖大雁。從2018年7月至10月,三個多月,從購買雁雛到出手,500只大雁成活467只,曲立賺到2萬多元,還帶動了4戶貧困戶務工增收。今年光復村改變養殖思路,變集中養殖為分散養殖,從1戶到10戶,而且這10戶都是貧困戶參與養殖,其他村民也在紛紛報名要加入養雁的隊伍。養雁致富的輻射效應在光復村發酵,不但光復村在養雁,其他駐村工作隊也來『取經』,在別的鄉村發展養雁扶貧產業。與此同時,光復村還邁出了鄉村振興的第一步,通過養雁收集雁糞,建糞便發酵池,施雁肥於綠色小菜園……一條閉合的生態循環產業鏈條日漸形成,鄉村環境整治也在悄無聲息中啟動……

  黑龍江日報8月15日訊 去年這個季節,拜泉縣新生鄉光復村村民曲立家養殖大雁500只,3個月賺了2萬多元,還帶動了4戶貧困戶增收6000多元。今年,曲立不再發展大雁養殖了,村裡10戶貧困戶卻『津津有味』地養起了大雁。致富帶頭人不養雁了,集中養殖變分散養殖。面對記者的訝異,省直機關工委派光復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張博韜說,去年說服『曲老師』養雁費了一番口舌,今年力勸他不養大雁,集中精力教村民養雁,也著實費了不小的力氣。

  再次走進光復村,養雁小產業給村民帶來了思想大變化。『志智雙扶』,寓教於『養』,『發酵雁肥』,寓『治』於『收』,在脫貧後的光復村初見端倪。

  『一只雁』的接續效應

  大雁還能養?養大了不就飛了嗎?你看曲立那雁養的,那是給山狸子養的……去年工作隊經過多方調研選擇的養雁項目在村裡引發了熱議,熱議中幾乎沒有正面聲音。

  張博韜說,當初選擇養雁項目,立足於『一小一大』,即投資成本小,影響大;立足於『一短一長』,即效益周期得短,作用效果要長;立足於『一繁一簡』,看起來可能繁瑣些,但是實際操作上要簡單,不能有太高的科技含量,否則村民學不來;立足於『一實一虛』,要產生實際效益,讓村民見到現錢,駐村工作隊在背後支持,虛以應變,著意讓村民自主發展。目前看,養大雁這個項目在村裡立住了,拜泉縣很多鄉鎮都來學、來問,這個項目是實實在在的,可見、可學、可模仿,可復制、可推廣、可預見形成規模後更為美好的發展前景。

  養雁致富帶頭人曲立賺到錢了,今年還沒等工作隊張羅,村民就紛紛找上門來,『強烈要求』養雁。

  光會養雁還不行,還要能銷售出去纔行。今年春天,張博韜和隊員早早與去年雁雛采購基地——拜泉縣愛農鄉的創鑫牧業聯系,謀劃今年的『養雁』、『銷雁』大計。『去年養雁這個基地包銷,今年這個基地的銷售下游出現一些問題,我們也跟著改變養殖思路。面對村民的熱情,我們考慮量力而行,但為了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我們改集中養殖為分散養殖。在銷售上依托村屬公司。』張博韜說,發展扶貧產業要穩紮穩打,今年先抓了100只雁雛,分給10戶貧困戶,由村屬公司包銷,市場價150元一只,公司給170元一只。這是光復村今年的『養雁計劃』。

  這100只雁雛是曲立和工作隊一起選購回村的,『沒有那麼多雁雛不夠養,可貧困戶先來,我今年作技術指導。』曲立說,曲立的角色轉換了,但仍是養雁的致富帶頭人,選雁雛的時候挑得特別精心,像給自己家選雁一樣。

  其實,養雁是工作隊幾撥人付出了心血的項目,從隊員張海峰、李宏宇、張亮,今年又加入了新的隊員牟曦東,張博韜說,有的隊員任期已滿回歸了,但對於這個項目總能說出好多故事,比如:『大戰山狸子』,迎戰八級大風和強降雨,這是工作隊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的項目,有感情。去年隊員李宏宇和曲立一起在雁捨看雁,腰病都累犯了。

  『一只雁』的輻射效應

  『我們去抓雁的時候,哈爾濱工業大學駐村工作隊也來取經,今年他們在龍泉鎮同樂村開始試水養雁這個項目。』張博韜說,這個項目可復制,目前看這個項目的帶動作用在光復村體現得非常明顯。新抓來的100只雁雛,每只70元,利用項目收益金采購,免費提供給10戶貧困戶飼養。雁剛進村沒幾天,就引起了很大反響,不少村民來村裡找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強烈要求』養雁。

  光復村村支部書記王志偉說,光復村位於拜泉縣新生鄉西北部,距鄉裡5公裡,下轄8個自然屯,全村776戶2355人,常住人口約233戶578人,貧困戶59戶。現有8戶12人未脫貧。養雁讓光復村有了產業發展新思路。『我們一一登記,現在有養殖意願的還有17戶,面對村民的熱情,我們正在研究要不要上馬第二撥養雁。』

  雨天走進貧困戶王金龍家,60多歲的老兩口精心飼養著9只大鵝和10只大雁,『這雁和鵝已經合群了,養雁好,它比鵝吃得少,我和老伴兒割草拌著玉米面喂,長肉挺快,村上公司總經理姜海軍說了,這10只大雁能賺1000多塊錢呢。要是能多給些雁雛就更好了。』

  姜海軍是駐村工作隊幫助成立的村屬公司——光復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也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姜海軍說,去年銷售免耕播種機為村集體賺了8000多元,今年進行了先進種子實驗,試種了12個甜玉米品種共30畝地。工作隊幫著請農科院的專家給村民講課,就是為了讓村民廣開思路,多些致富的道道。養雁包銷

  這是村屬公司的承諾。

  『一只雁』的鏈接效應

  在貧困戶王寶軍家,記者注意到大門口有一處紅磚砌的化糞池。『村裡說了,大雁糞要回收,建化糞池就是為了回收雁糞,賣雁的時候必須上交雁糞。』張博韜說,光復村已經是貧困村出列村,如何鏈接鄉村振興是光復村面臨的課題。鄉村振興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設美麗鄉村,引導村民嘗試適宜本地發展的養殖產業。養雁在光復村算是破冰之旅。

  駐村已是第三個年頭,張博韜對於產業發展感悟良多。產業是鄉村發展的根本,要找『准』產業,『找不准』就難免『急急上馬,急急下馬』。產業要大小適中,長短適宜,要有效、要適用、要被接受,而且要『生態』,產業『成功』後,再不斷延伸產業鏈;幫助村裡選產業,要把『村思維』弄清楚,用『村思維』引導,自下而上,上下聯動,延續村思維的『紋理脈絡』;鄉村振興不是簡單地給予,要考慮村民的風俗習慣、需求喜好、利益傾向,重在培養土生土長的致富帶頭人,用示范效應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激發村民競爭心理和脫貧致富的欲望;鄉村的美不僅美在產業發展和農民兜裡的收入上,也美在環境上;農村髒亂差問題突出,一方面是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另一方面是環境污染嚴重,特別是大多數農民群眾適應和習慣了『污染的環境』。給養雁戶建化糞池就是環境整治第一步,旨在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搞養殖業生態污染是瓶頸,糞便處理是難題。通過建化糞池,引導村民改變污染環境的壞習慣,這是一種『減排減污』、『防污治污』理念的滲透。收集雁糞,發酵後用於發展環保生態小菜園,一個閉合的產業鏈在光復村開始萌芽。

  今年,光復村還將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利用冷凍冷藏庫為村集體增收,一筆筆地勾勒美麗鄉村圖景。光復村一點一點發生改變,村民思路也在潛移默化發生改變。『志智雙扶』寓教於『養』,幫助貧困戶樹立起『自我脫貧』的斗志,指引村民沿著切實可行的致富路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賺取財富;『發酵雁肥』寓『治』於『收』,用四四方方的化糞池,用輕輕松松的集中『收』,把『生態宜居』、『治理有效』悄無聲息地潤於其間,這,便是光復村邁向鄉村振興的步伐。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