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的奇跡——從莽莽荒原到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年產糧食邁上1500億斤新臺階。
這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從『吃得飽』到『吃得好』,70年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萬多億斤。
這是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從粗放農業到精准農業,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
這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如何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育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這一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黑龍江答案』,『中國飯碗』端得越來越牢。
70年前,這裡被稱為『北大荒』,人跡罕至;70年後,人們叫它『北大倉』,糧食產量、商品量和調出量全國第一。
從莽莽荒原
到連續8年全國產糧『狀元』
在黑龍江省七星農場一望無際的水稻田中,不同顏色的水稻『種』出了『中國糧食中國飯碗』8個大字。
種糧大戶張景會在這裡耕種了30多年,經歷了低窪易澇田到高標准農田的轉變,也感受了畝產從五六百斤提高到1200斤的喜悅。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一批又一批的墾荒大軍挺進『北大荒』。
從無到有,從低產到高產、穩產,再到優質,七星農場累計為國家貢獻商品糧超過500億斤。這一巨大變化,正是黑龍江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新中國成立初期,黑龍江糧食年產量只有100億斤。改革開放後,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1978年、1994年先後突破300億斤、500億斤。
2010年,黑龍江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000億斤,中國人的飯碗更多地裝上了『龍江糧』。
擁有約2億畝耕地的黑龍江省,2011年一躍成為全國產糧第一大省,現已連續8年糧食產量全國第一。
『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501.4億斤,約佔全國九分之一,意味著中國人9碗飯中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李世潤說,糧食商品量和調出量連續多年也居全國第一。
隨著黑龍江等主產區糧食產能穩定增加,我國糧食由供給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
黑龍江牽動著全球糧食市場。黑龍江的農產品出口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一些國際大糧商紛紛在黑龍江投資建廠。
今年,大連商品交易所在孫吳縣設立了黑龍江省第一家縣級國有糧食企業期貨交割庫,增強國產大豆與期貨市場的聯動。
在國家最需要糧食的時候,黑龍江的『壓艙石』地位更加凸顯。2003年『非典』期間,北京糧食供應緊張,黑龍江墾區連夜制米,第二天裝滿新米的列車就駛向北京;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黑龍江3天時間緊急加工2000餘噸大米,運往災區。
既要『吃得飽』,又要『吃得好』。在黑龍江省東禾農業有機水稻基地,綠色稻浪中有一排排白色的『小燈籠』。基地負責人楊曉萍說,『有了這些殺蟲燈,就不用打滅蟲藥了。』
2015年以來,黑龍江開展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三減』行動,讓這片黑土地真正『綠』起來。黑龍江綠色食品國家抽檢合格率多年穩定在99%以上,確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念好『谷物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作為我國重要的畜牧大省,黑龍江肉蛋奶讓全國『菜籃子』更加豐盈。
『北大荒』成了『北大倉』,『大糧倉』成了『大廚房』。
近年,黑龍江逐步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開始休耕輪作試點,生態環境逐步向好,黑土肥力增加,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確保『吃得更長久』。
虎林市金健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文勝今年把196畝水田休耕。『休耕國家有補貼,還能養地、涵養地下水。』李文勝說,土壤有機質等養分都能提高。
此外,截至去年底,黑龍江全省旱田耕層平均提高到23.1厘米,比2007年提高6厘米。
從『鎬鋤鐮犁』
到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
從上世紀50年代的東方紅拖拉機,到衛星定位的大馬力農機,在北大荒農機博覽園,150餘臺不同年代的農業機械,見證了黑龍江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歷程。
1955年,當時風華正茂的天津青年杜俊起踏上開往北大荒的列車。『夏天沼澤遍布,蚊蟲成群,冬天凜冽的寒風不停地刮,狼群出沒。』杜俊起回憶說。
『那時農業機械少,用的多是馬拉犁,收割多用小鐮刀。』杜俊起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向機械化、規模化、科技化要產能,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
兵。
如今,黑龍江農業生產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基本實現,包括智能化育秧車間、自動精量播種、飛機航化『無人』作業、自帶導航系統的大型農機……黑龍江省耕地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也走在全國前列。
2012年,孫吳縣沿江鄉哈達彥村村民王躍龍等人組建了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如今入社成員214戶,規模經營土地達到4.6萬畝。
像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這樣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黑龍江已突破20萬個,全省200畝以上的土地規模經營超過1億畝。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推動糧食增產的重要力量。黑龍江省家庭農場、種糧大戶通過規模經營拉動糧食增產8%左右,農機合作社拉動糧食增產15%左右。
農業插上了科技翅膀,農產品加速提質增效。北安市楊家鄉新榮農機合作社去年大豆畝產400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主要得益於專家培育的高蛋白、高產品種,再加上科技種田。』合作社理事長邢海軍說。
在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火紅的高粱穗、飽滿的豆莢,格外誘人。園區谷物分析室、光譜分析室等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土壤分析、農產品成分檢測等各項實驗工作。
園區黨支部書記苑麗介紹,目前園區共完成各級科研課題576項,引進各類作物新品種900多個,培訓種植戶5萬多人次。
目前,黑龍江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1%,高於全國近9個百分點。
從『量大鏈短』
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農民、企業、政府的角色和身份定位都在悄然變化。
過去秋收後,五常市二河鄉新莊村農民姚艷芹在家等著經紀人來收稻,一噸一噸銷售。近年來,她把水稻加工成大米,通過電商一斤一斤賣。姚艷芹實現了一個農民由原始種植者向現代經營者的轉變。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黑土地上越來越多的『姚艷芹』從單一種植向種、加、銷為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轉變。
『以前我們關注的是怎麼種好地,現在也開始關注加工和銷售。』佳木斯市同軍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秦同軍說,去年就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推介活動10餘次,全年銷售額達285.2萬元,實現淨利潤118.8萬元。
2016年是東北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元年。『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政策,實現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重大變革。在提高農民市場意識的同時,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也活躍起來。
在齊齊哈爾龍江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粒粒玉米通過浸泡、破碎、分離等工藝,最後變身成淀粉、葡萄糖等產品,機器24小時運轉。
黑龍江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發展糧食精深加工項目,兩年來新增玉米深加工能力1000萬噸左右,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玉米『量大鏈短』的難題。
作為全國最大的大豆主產區,針對大豆種植面積下滑、加工企業停產等情況,近年來黑龍江省開始轉向蛋白、食品加工等優勢領域。
黑河市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率領的專家團隊成立了大豆院士工作站。去年7月,黑河市坤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大豆院士工作站合作,研發了大豆冰淇淋。
大豆『變身』後,身價倍增,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豆』。
『農民為企業提供優質原料,企業通過延長產業鏈帶動農民增收,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該公司董事長張德坤說。
政府部門也轉變職能,面向市場搭平臺,推進『互聯網+農業』。不久前,阿裡巴巴聚劃算開發的訂單農業項目『聚土地』正式上線,首站落地黑龍江。
與傳統的農產品銷售相比較,『聚土地』訂單農業模式,讓農戶通過平臺直接面對消費者,減少了中間環節,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方正、五常、海倫等8個縣市(場)10種農產品上線銷售,有效帶動了黑龍江農產品的『提前銷售』。僅方正縣就有6000畝稻田被預訂。
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黑龍江省打造了五常、響水、慶安大米等一批叫得響、信得過、價值高的農產品品牌。其中靠『五常大米』品牌價值提昇拉動,五常市稻農畝均增收1000元左右。
端牢『中國飯碗』、促農增收的同時,黑龍江省推動現代農業與生態保護、鄉村振興、林區改革融合發展,讓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加快實施工業強省、農業強省、科教強省、生態強省、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的『六個強省』發展戰略,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新華社哈爾濱8月1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