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2日訊 作為齊齊哈爾卓建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拜泉縣國富鎮德潤新型社區主任的岳國良,多年來無私奉獻家鄉建設,竭心盡力造福鄉親,滿腔熱忱幫助困難群體,捐資建設希望小學、通村公路、群眾文化廣場和新型農民居住區,組建養殖場、現代農業農機示范專業合作社,發展種植基地、食用菌廠等產業項目,在黑土地深處探索發展致富之道,把『貧窮之地』變為綠色生態小鎮,鄉親們親切地稱呼他為『點燃美好生活火種的人』。日前,岳國良成為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重信守諾初心不改
今年69歲的岳國良,13歲就跟隨父母來到拜泉縣國富鎮自治村范家屯務農。20歲時,決定離開自治村去外面闖蕩。他在大興安嶺當過伐木工人、建築工人,趕過馬車,掏過廁所,拉過煤車。後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他落腳於秦皇島市,開辦了自己的公司,事業漸漸有了起色,有了財富的積累。2004年,他放棄秦皇島已成規模的事業,回到養育他的黑土地,創建了齊齊哈爾卓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帶領鄉親們創業。
在他的帶領下,破舊不堪的自治村舊貌換新顏,成為齊齊哈爾市最早的新型農民社區之一。溫馨舒適的樓房、碧波蕩漾的水庫、文化休閑中心等為農民創造了良好的宜居環境;現代化的農業農機合作社、全國一流的食用菌加工廠、上百畝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各種養殖合作社形成了全方位的產業鏈,農民真正在家鄉實現了致富夢。
真情付出言必信行必果
岳國良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資助自治村建設和發展。從1996年到2008年,他無償捐獻600多萬元,建希望小學、修通村通屯公路、建群眾文化廣場、衛生所和免費浴池,讓村民學習、娛樂、看病、洗澡有了去處。
2008年,他主動找到拜泉縣委縣政府,提出『撤並自然屯,組建新社區,土地集中經營』的思路和想法,得到市、縣相關領導肯定。他跑市進省,請項目、批規劃、籌資金。他先後從自己公司拿出1.07億元,建設佔地10萬平方米的德潤社區。2012年,12棟610套住宅樓全部竣工,4棟商服、2棟幼兒園以及衛生所、8000平方米休閑廣場相繼投入使用,硬化、綠化、亮化工程全部完成,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型農村社區正式落成,610戶村民喜遷新居,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2014年,自治村榮獲國際生態農業示范村光榮稱號。
多年來他無償資助大學生數十名,還出資280餘萬元修通了5.5公裡自治村通國富鎮柏油公路,校車直達國富鎮。新型社區建設期間,他派專業人員帶領村民去工地現場學習砌磚、抹灰等技能,使農民增加了就業的技能。為了安置剩餘勞動力,他出資760餘萬元創辦了養豬場、養牛場、養鹿場,農民在當地就能增加收入,離土不離鄉到村企上班。2009年,他組建了農業專業合作社,出資680萬元購進大型農機具38臺套,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8萬噸糧食倉儲庫和烘乾塔,1.5萬畝耕地實現集約經營,全部機械化。合作社成立僅4年,就拓展到周邊的5個村、1095戶。自治村由落後村、負債村轉變為先進村、『千萬村』,2018年總收入突破40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3800元。
助力脫貧擔起社會責任
拜泉縣作為全國深度貧困縣,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重。岳國良主動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依托拜泉縣林下經濟優勢,在去大興安嶺、東寧、牡丹江等地對食用菌生產情況、發展前景、生產設備、市場空間、經濟效益等情況進行綜合考察對比後,決定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依靠食用菌產業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
2015年初,岳國良籌劃食用菌廠建設,總投資1.18億元分期建設黑木耳生產線,一期工程投資8000萬元,完成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其中生產車間、菌包培養室、菌包儲存室、通風淨化工程等全部按照國內先進的標准安裝完成,聘請技術人纔及管理人纔投入生產運營。一個生產周期後,建成黑木耳掛袋大棚200棟、60畝地擺菌包生產黑木耳示范園區各一處,生產菌包500萬袋,實現銷售收入1560萬元,帶動132名貧困群眾月增加收入2500~3000元。
在食用菌廠投產同時,岳國良還投資2700萬元建設馬鈴薯倉儲庫和馬鈴薯、中藥材種植基地,拉動更多困難群眾實現脫貧。他還積極參與教育事業發展、城市公園建設、棚戶區改造、黑臭水體治理以及河岸綠化栽植,僅2008年以來他向公益事業的投資就超過2億元。
岳國良把奉獻家鄉、回報鄉親、承擔社會責任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和莊嚴承諾,傾盡全部心血和力量,贏得了社會各界和廣大百姓的認可。他先後獲得『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黑龍江省第12屆勞動模范』稱號;被省委宣傳部、團省委等單位評為『感動龍江年度人物』。還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為『全國社會扶貧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