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走龍江大地 看今昔巨變】李志春:『路』『油』 文化蘊養安達
2019-08-22 15:29: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陳顯春 王明菲 趙紅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寫在前面的話——

  壯麗七十年,奮斗新時代。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龍江自強不息!

  站在時間的節點上回望過去,70年來,龍江大地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滿載榮光的『共和國長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從昔日人跡罕至、泡澤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大糧倉』……廣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勞質朴的龍江兒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砥礪奮進,譜寫了昂揚向上的時代篇章,與共和國同頻共振,高歌猛進。

  為時代放歌,為歷史畫像。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到來之即,東北網啟動了『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活動。三支全媒體采訪小分隊誓師出擊,在這個分外涼爽的北國盛夏,走向正生機勃發的黑土地。我們將牢記新時期媒體的初心與使命,增強腳力、眼力,用腳步去丈量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長年輪,用鏡頭和筆端去感知時代的體溫,觸摸發展的脈動;我們將發揮媒體融合的威力,增強腦力、筆力,用全新的視角和現代化的傳播載體,撫今追昔,用鮮活的事實、生動的數據展現滄桑巨變,描畫龍江人史詩般波瀾壯闊的畫卷;我們將帶著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尋和發掘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動實踐,那一定是鼓點鏗鏘,蕩氣回腸!

  跨越千山萬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發,是為了不忘昨天,無愧今天,更是為了無限美好的明天。我們將揮灑激情和汗水,濃墨重彩謳歌這片熱土,為龍江加油!為新中國七十華誕獻禮!

  題:李志春:『路』『油』文化蘊養安達

  東北網記者陳顯春 王明菲 趙紅星

  『中東鐵路、大慶石油會戰,為安達市帶來了現代工業文明和石油文化,路和油是安達文化的根基和底蘊。』安達市檔案館館長、地方史志研究專家李志春,在接受東北網『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報道組采訪時如是說。

古籍修復。東北網記者 趙紅星 攝

李志春介紹安達石油會戰。東北網記者 趙紅星 攝

孫秀英和她的刺繡作品。東北網記者 趙紅星 攝

  『在安達高鐵站兩側,依然保留著兩棟黃房子。』李志春介紹說,這是1901年修建中東鐵路(綏滿鐵路)安達站時的老房子,現在房子已經被修繕一新,經過和鐵路部門協調完,歸地方建小型博物館使用。

  當年鐵路的建成,讓安達人較早地接觸到了西方的近代工業文明,對地域文化的養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59年,在發現大慶油田後,安達建立了大慶油田指揮站,引來了很多的高知人纔,並將他們先進的技術、文化帶至當地,領風氣之先。60年代的安達,就已經有了京劇院、評劇院、歌舞團。

  『中西結合,這是安達文化的根基和底蘊。』李志春說。

  隨著近幾年安達經濟社會不斷的發展變化,安達的文化緊跟時代腳步不斷發展及延續,從開始的書法詩詞繪畫,到後期的銅雕、剪紙、刺繡等等。僅書法一項,目前安達國家級書法會員有9人,省級書法家協會也達到了40餘人,其中不乏國家書法蘭亭獎佳作一等獎獲得者,這是書法中的最高獎項。

銅雕展示。東北網記者 趙紅星 攝

現場書寫毛筆字。東北網記者 趙紅星 攝

  在安達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二樓,記者看到了由政府創辦的書法、繪畫、古籍修復、詩詞、攝影等22個工作室,這裡也成了安達的文化陣地。

  在古籍修復傳承人蒙德英的工作室內,她正在修復古籍扇本,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蒙德英通過古籍修復技藝,讓歷史文脈得以延續和傳承。在省級非遺『雙項』傳承人孫秀英的剪紙和刺繡館裡,孫秀英自豪地告訴記者,目前她正在致力於申請剪紙國家非遺項目,目的是打造安達剪紙之鄉,帶動更多婦女加入到剪紙行列中來。

  李志春說,近幾年,安達先後舉辦了『牛城五叟』書畫展及學者說安達、畫家繪安達、十佳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等活動,在充分保護挖掘本土文化特色上,發掘草原文化、石油文化、抗戰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將文化資源作為城市經營和旅游產業開發的資本融合推進,促進安達經濟發展。

責任編輯:楊禹

【專題】走龍江大地 看今昔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