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9日電(龐威 記者 趙亞東)七星農場第一管理區的陸向導,今年30歲,畢業於黑龍江省八一農墾大學,是習近平總書記到七星農場考察時在場的十名農機手中最年輕的一名黨員,同時也是管理區的一名農機管理者。能夠受到總書記接見,面對面聆聽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對於陸向導這位基層管理者來說,既興奮又備感重任在肩。
陸向導回憶起去年此時那激動人心的一幕:『聽說習總書記來了,我們這些正在水田裡收割水稻的收割機駕駛員就從四面圍攏過來,當時我站的位置就在總書記的正對面,與總書記這樣近距離地靠近,激動和幸福的心情簡直無法表達!』
陸向導說,總書記和藹可親地問我們,家裡有幾口人,種了多少地,糧食的產量是多少,還有沒有什麼困難?可見,在總書記的心中,始終都在惦念著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希望我們能過得富裕、過得幸福。特別是當聽到『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這句話,讓我們深受鼓舞,也感到了自身責任的重大。
陸向導的爺爺是1959年從老家山東來到七星農場的,那時候的七星農場用的播種機是牽引式播種機,就是要靠人和馬、牛的力量拉著走,靠地滑輪傳動播種,每次提及當年七星農場開發建設的事,他的爺爺都會自豪地說自己是七星農場的第一代「牛」駕駛員。
陸向導還介紹,他父親最早開的是一臺東方紅拖拉機,是連隊當時駕駛技術過硬的農機手,難以開墾的地塊都需要像他那樣駕駛技術好的拖拉機手去開荒作業。等到他記事兒的時候家裡就有了「清江」504拖拉機,後來父親也承包了農場的土地耕種,直到現在父親還在種地,種地需要的機械,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家裡基本都齊全了。父親對農業機械化生產的重要性感觸很深。他說,2002年,建三江的一場大雪災,把都已經長成的水稻蓋在了地裡,很多農戶顆粒無收,要是當時有現在的機械力量,老百姓就不會遭受那麼大的損失了。
陸向導從八一農大畢業後就回到了七星農場。剛參加工作是連隊的農業技術員,之後在七星農場原74作業站當農機副隊長,現在在七星農場第八管理區任農機副主任,成為一名農機管理人員,同時也成為了一名有農機駕駛證的農機手。陸向導告訴記者,他考農機駕駛證的最初原因是一些有機戶對農機安全不夠認識,為了讓大家認識到考農機駕駛證的重要性,他率先帶頭一起學習農機安全駕駛知識,領著大家去考證。 『我爺爺是農場第一代開發建設者,我的父親是農場第二代開發建設者,那我就是農場第三代開發建設者,是總書記提到的「老兵新傳」裡的一名新兵。』
又是一年風吹稻浪,大地流金。陸向導,這名『墾三代』,帶著總書記的囑托,又要投入到緊張的秋收工作中去了。正是有這樣一代代人的接力奮斗拼搏,『中華大糧倉』纔不斷固本強基,風光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