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9日電(龐威 記者 趙亞東)在七星農場第一管理區水稻田裡,我們見到張景會時,正蹲在稻田地裡看稻穗,完全沈浸在豐收的喜悅中。張景會對記者說,今年氣溫低,水稻收獲期要比去年晚一個星期,而去年的9月25號,總書記來到咱七星農場視察時我們已經開始收割了。
在墾區,張景會相當有名氣了。作為全國農業科技示范戶、產糧大王,他一直以來都是職工們學習的榜樣。提起去年見到總書記的情景,張景會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對於種地,張景會有自己的一套『種植經』。他說:農場現在要求的水稻標准種植模式就是我們最好的降低成本,實現增效、增收的有效辦法,從開春起我們就按照標准模式種植管理,圍繞節本增效,研究怎樣『少花錢、保效益』。通過比對農業生產部下發的標准成本表來控制自己的各項成本,學會『過緊日子』;向機械替代人工要效益。在育苗環節上,從篩土、置床、播種到插秧,包括平床機、壓床機、播種機以及電動噴藥植保機,全程實現『棚內軌道』、『田間軌道』一體化,不但提高了作業效率,還做到了人工實現不了的高標准作業質量。今年我應用側深施肥機插技術已有三年,側深施肥的水稻長勢均勻一致,抗倒能力還好,這項技術的應用每畝地能多出80塊錢以上的效益。由於受到區域積溫的限制,農時管理我始終堅持能早盡早,比如秋旋秋平地、秋篩苗床土以及春季早潤渠泡田等,通過合理安排農時,避開用工高峰,節省費用的同時充分准備下一作業環節。
作為一名黨員,張景會把自己總結出來的種植經驗毫無保留地講給大家,帶領大家一起多產糧,產好糧。張景會根據自己所引進優質水稻品系的栽培特性與本地土壤、氣候等不同等因素,總結出了優質水稻品系的育苗、栽培、管理等種植管理經驗,包括因天氣狀況變化等應急的管理措施,把得到的經驗數據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整理成冊,與大家一起分享,幫助大家推廣特色品種,科學促高產。
不光能種田,張景會搞起銷售來也有一套。張景會在2017年為自己種的大米品牌『景會御香』在濟南注冊了商標,他兒子在濟南開了家實體店賣東北大米。他高興地說:『去年兒子在濟南賣東北大米賣得比往年都好,肯定與總書記來咱墾區考察有關,讓全國、全世界都知道建三江有萬畝大地號,盛產優質稻米,咱們的乾勁兒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