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日訊(記者 楊帆)學霸、博士、減振達人、優秀共產黨員、敬業好員工、青年崗位能手、勞模……他是航空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林長亮,對這位『80後』博士來說,自己最喜歡的頭銜還是飛機設計師,因為這是他兒時的夢想和不曾改變的初心。

2003年7月,當林長亮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他的內心格外興奮。他深知這張穿越3000多公裡的錄取通知書,是自己走出大山、投身外面精彩世界的希望,更是自己再續兒時夢想的新起點。在大學校園裡,他如飢似渴地汲取著各種相關專業知識,並一路讀到碩士、博士。他用了10年時間,攻讀完成了飛行器設計專業,成為學校裡這一領域的佼佼者,並在博士畢業後邁入了哈飛的大門。
在哈飛,像林長亮這樣的有志青年不在少數,但頭戴博士光環還能在工作中虛心求教、能力卓著還為人低調、成績突出卻從不炫耀的『硬核』青年還是引起了不小的關注。走向工作崗位不久,林長亮就擔當起減振攻關團隊的負責人,直昇機的減振問題一直是業界難題,當問題出現時,還是新人的林長亮每天與大家泡在試飛現場,找振源、想措施、做試驗、分析數據,經歷了一次次地摸索、嘗試和失敗。當團隊中的很多人開始動搖、想要放棄的時候,林長亮挺身而出,積極與團隊成員開展『頭腦風暴』,並耐心地與機務和各個部門溝通,取得他們的理解,用自己積極樂觀的態度默默地感染著身邊人。他堅信,很多直昇機在研制中都存在振動問題,也都經歷了曲折的減振過程,他覺得一定能夠找到解決辦法。很快,他們設計出了一種剛度可調節的減振結構,解決了該型機的振動問題,開創了國內首次采取補償結構進行直昇機機體振動控制的先河,林長亮也因為出色的技術能力和團隊協調能力在團隊中嶄露頭角。
後來,又有直昇機因安裝空調而出現振動現象,已經獲得了領導和同事充分信任的林長亮臨危受命,開始自己挑大梁,當起了團隊的帶頭人。而他也沒讓大家失望,帶領團隊成功地解決了減振難題,保證了該型機的順利交付。憑借紮實的技術功底和踏實肯乾的工作作風,林長亮在極短的時間內便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技術領軍者。潘明龍是飛機設計研究所總體設計室的一名普通設計員,上大學時他就有著航模夢,希望自己設計的航模能夠飛上藍天,可是一直沒有找到實現夢想的機會。林長亮偶然得知了潘明龍的想法,他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如果能夠組建一支航模設計團隊,既能夠為大家提供一個施展纔華的平臺,也能促進設計技術水平的提昇。
於是,在林長亮的籌劃和支持下,飛機設計研究所組建了以潘明龍、白會哲、莫勝男、秦鵬、王棟為主要成員的創新團隊。林長亮帶領大家主持編寫策劃方案,布置任務分工,並在設計思路上提出可行性建議。經費不夠了他就幫助團隊籌措資金,遇到瓶頸困難了他就與團隊成員一起熬夜解決。終於,歷時10個月的整機設計、整機制作和飛控調試,一型在整機構型、結構形式、飛行原理、動力能源和飛行控制等方面均有創新亮點的新能源(電動力)復合推力無人直昇機新鮮出爐。這一項目代表公司參加了『航空工業杯』第五屆國際無人飛行器創新大獎賽,並在集團公司和省裡獲得了大獎。林長亮說:『成就自我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夠通過我的努力鍛煉一支隊伍,成就一批人纔那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此外,林長亮還在所內創新性地組織了技術提昇擂臺賽、『直昇機旋翼槳轂結構形式技術及未來發展趨勢』等實用性課題研究,為年輕設計師提供了深化專業知識和展示自我科研能力的平臺。並先後邀請清華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專家來公司開展直昇機相關技術培訓,幫助設計師們開闊眼界、盡快成長。
馬達轟鳴,鐵翼飛旋,林長亮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奏響新時代青年的奮斗強音,讓『中國夢』在自己手中實現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