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8日訊(記者 王春穎) 14歲奔赴炮火紛飛的戰場,參加過震驚中外的遼沈戰役,多次立功授勛;曾經是中國第一位跳傘女兵,刷新一項項世界空降兵史紀錄;後來投身軍隊科研,憑借祖傳精湛醫術,為無數患病將軍、士兵和百姓解除病痛;家徒四壁,卻將1000萬元畢生積蓄捐獻給家鄉木蘭縣……
馬旭,一位86歲的老人,畢生以至高無上的家國情懷書寫著撼人心魄的人生傳奇。
1933年3月出生於我省木蘭縣建國鄉建國村的馬旭,在1947年剛剛14歲時就加入了人民解放軍的行列。1948年著名的遼沈戰役打響,她背著紅十字藥箱奔赴在遼沈戰場上。在激烈的戰斗中,她端起鋼槍痛擊迎面進攻的敵人。曾光榮負傷並立功,被授予『解放勛章』。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年輕的馬旭在上甘嶺戰場上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還把清脆甜美的歌聲帶給了志願軍官兵,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戰地小百靈』。她先後被授予保衛和平紀念章和三等功勛章。
回國後,她作為優秀衛生員,被保送到第一軍醫大學深造,1956年她以全優的成績分配到原武漢軍區總醫院,二十剛出頭的她,就獲得了『一把刀』的美譽。
1961年,中央軍委命令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作為一個新的兵種,參加跳傘訓練的人都是經過反復挑選,政治條件從嚴,功臣模范優先,身體更是好中選優。但負責跳傘訓練衛勤保障的軍醫馬旭的請求並沒被通過。有的同志不無嘲諷地說,『沒看看你的形象,一米五的個頭,不足70斤的體重,跳離機艙不得被風吹跑了』。面對這些冷言冷語,馬旭沒有退縮,沒能參加跳傘訓練,她就在一旁偷偷學習。晚上等傘兵們訓練完了,她就悄悄跑到訓練場,借著月光練習。當時訓練跳臺有兩米高,她就在單身宿捨挖了一個坑,墊上細沙,把椅子疊到桌子上,自制一個簡易跳,每天晚上練習幾百次。
幾年之後,馬旭被批准為『試風跳』小組成員。從1962年秋馬旭第一次登機跳傘開始,這一跳馬旭就從青年、中年一直跳到老年。直到1984年3月,年屆知天命之年的馬旭還跳傘兩次。20多年間,馬旭跳傘140多次。她的矯健身姿閃現在山壑叢林、皚皚雪原、碧波南海、大漠戈壁。在新中國空降兵裡,她創造了三項中國之最??第一位跳傘女兵、跳傘次數最多女兵、實施空降年齡最大女兵。『95年世界婦女大會』召開之前,馬旭被我國有關部門評為中華文明史上『婦女第一人』。
馬旭從事醫務工作幾十多年,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並在第一軍醫大學系統地學過專業知識,她決心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獻給部隊。為此她從1983年開始著書立說。她與丈夫在軍內外報刊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和體會。她們撰寫的《空降兵生理病理學》、《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已填補我國在這方面的空白。
馬旭與丈夫的發明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美國發明年會等多次邀請他們參加國際會議。在我國空降兵中,會運用英、日、俄三國語言、科研碩果累累的馬旭,令外國專家贊嘆不已,他們說,中國女兵創造了一個個神話,不愧為中國軍中的『居裡夫人』。
離休後,馬旭與長期從事軍醫工作、畢業於軍醫大學的丈夫把祖國傳統醫學、祖傳秘方和自己的實踐有機結合,經過無數次的反復研究試驗,研治出了治療胃病的『秘密武器』『馬旭生命寶』。她的家門口每天前來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多年來,經她治愈的胃病患者上至將軍、市長,下至普通士兵、百姓,多得連她自己都記不清楚。一些患者和親人紛紛寫來感謝信,感謝她為胃病患者帶來了人生的春天。
馬旭同志與丈夫一年到頭緊張忙碌,忙實驗,忙科研,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於所鍾愛的事業上。生活上卻對自己很『小氣』,節儉到不能再節儉。1999年,國家專利局公布了她的『生命寶』這項發明,頓時,在海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一批批客商紛紛前來洽談合作意向。一位香港制藥商了解了這個情況後,提出要出100萬人民幣買斷她的發明。100萬對於她來說的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她並不為之所動,她笑著對港商說:『我搞發明圖的不是金錢,而且我的發明專利不屬於我,它屬於人民軍隊,屬於人民。』
馬旭曾經說過,『與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我能活著就是無比的幸福。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為祖國作貢獻是無限的,只要生命不息,就得奮斗不止。』她是一盞燈,殘年風燭依舊發光,用無疆大愛照亮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