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3日訊(記者 王春穎)王啟民,始終用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從事科學研究,挑戰油田開發極限。從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到原油5000萬噸以上27年高產穩產,再到當好標杆旗幟、建設百年油田新實踐,在大慶油田開發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王啟民堅守『寧肯把心血熬乾,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信念,義無反顧地投身石油科技事業,以行動詮釋擔當,用責任書寫忠誠。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積極探索和突出貢獻。2018年12月,在中央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王啟民被授予了『改革先鋒』榮譽稱號。
油田開發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隨著開采程度的加大,地下情況不斷發生變化,主力油層產量下降幅度增大,油田的命運面臨嚴峻的考驗。對於原油上產,許多人疑慮重重,但他卻說:寧可把心血熬乾,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
要開發好儲層多、非均質性突出的油田,既要樹立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更重要的是從地下規律出發,解放思想,從而實現認識上的深化和原油生產的互補接替。他組織在中區西部開闢了9平方公裡的『分層開采、接替穩產』試驗區,一乾就是10年。最終組織繪制了油田第一張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飽和度圖,揭示了油田各個含水期的基本規律,並相繼發展形成了『六分四清』分層開采調整控制技術和『層系細分開發調整』技術,逐步開闢了向低滲透油層進軍的新領域,增加儲量近10億噸,共打開發加密調整井1萬多口,為大慶油田實現5000萬噸穩產目標提供了保證。這兩項技術成果先後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1985年全國科技進步特等獎。這一時期,科技創新使大慶油田原油產量平均以每年28%的速度遞增,實現上產5000萬噸,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大慶油田成倍增長的原油為國家換回了大量的外匯,最高年份全國每100元換匯額就有大慶石油人創造的14元錢。
雖然他已年過花甲,但百年油田的宏偉藍圖令人壯心不已,激發他繼續投身建設百年油田實踐。實現百年油田目標,對大慶油田來說,面臨著資源接替難、特高含水期開發難和外圍增儲上產難等諸多困難,增加經濟可采儲量已成為科技的主攻目標。石油科技工作者時不我待,任重道遠。他再次擔當重任,把攻關的目標鎖定在挑戰采收率極限上,以攻堅克難的勇氣、挑戰極限的氣魄、堅韌不拔的意志,再攀科技高峰,勇闖技術難關。他多次到北京、上海的高等院校和化學助劑廠『借腦引智』,經過兩年多的艱苦攻關,一種適合油田地下條件的超高分子量、抗污水能力強的聚合物投入使用。應用後,主力油層提高采收率16.52個百分點,試驗區中心井含水下降41.4個百分點,實現經濟效益近3億元,使大慶油田也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聚合物驅油提高采收率新技術應用油田,形成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改革開放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王啟民是大慶油田長期高產穩產注水開發技術的主要研制者和提出者之一,是主持聚合物驅油新技術的完善提高、推廣應用者之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科學研究與現場試驗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大慶油田陸相多油層油藏的非均勻注水開采、接替穩產的科學開采方法。王啟民是在改革開放中湧現出的先進模范人物,他矢志不渝、開拓創新,甘願為石油事業科研攻關一輩子,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