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搜 索
【走龍江大地 看今昔巨變】雞西恆山區:點『石』潑『墨』,轉型正當時
2019-10-16 14:18:49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英鑫 葛金鑫 劉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寫在前面的話——

  壯麗七十年,奮斗新時代。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龍江自強不息!

  站在時間的節點上回望過去,70年來,龍江大地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滿載榮光的『共和國長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從昔日人跡罕至、泡澤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大糧倉』……廣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勞質朴的龍江兒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砥礪奮進,譜寫了昂揚向上的時代篇章,與共和國同頻共振,高歌猛進。

  為時代放歌,為歷史畫像。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到來之即,東北網啟動了『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活動。三支全媒體采訪小分隊誓師出擊,在這個分外涼爽的北國盛夏,走向正生機勃發的黑土地。我們將牢記新時期媒體的初心與使命,增強腳力、眼力,用腳步去丈量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長年輪,用鏡頭和筆端去感知時代的體溫,觸摸發展的脈動;我們將發揮媒體融合的威力,增強腦力、筆力,用全新的視角和現代化的傳播載體,撫今追昔,用鮮活的事實、生動的數據展現滄桑巨變,描畫龍江人史詩般波瀾壯闊的畫卷;我們將帶著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尋和發掘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動實踐,那一定是鼓點鏗鏘,蕩氣回腸!

  跨越千山萬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發,是為了不忘昨天,無愧今天,更是為了無限美好的明天。我們將揮灑激情和汗水,濃墨重彩謳歌這片熱土,為龍江加油!為新中國七十華誕獻禮!

  東北網10月16日訊(記者 孫英鑫 葛金鑫 劉楠)『一鍬挖出了個雞西城!』曾有人這樣形象地比喻雞西。說的是,雞西因煤而興。從1906年在雞西魚亮溝發現煤炭,到1924年設立官商合辦的穆棱煤礦,再到1948年成立雞西礦務局,雞西成為當時東北解放區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

90年代雞西市居民區圖片。雞西宣傳部提供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這座煤城也在不斷探索前行,在發揮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加快轉型步伐。其中,恆山區成為亮點之一。

1987年雞西市城區圖片。雞西市宣傳部提供

  恆山區,已探明煤炭、石墨、白雲灰、硅線石等礦產資源多達42種,其中煤炭儲量6.5億噸、石墨儲量3.7億噸,優質鱗片石墨儲量和品位居亞洲之首。作為資源型城區,70年來的煤炭開采和對外輸出為國家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區域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城鄉環境、礦區面貌和居民生活水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過,區域經濟也呈現出『一煤獨大』的顯著特點。

  近年來,為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步伐,該地區立足煤、延伸煤,按照『煤頭電尾』『煤頭化尾』路徑,大力發展煤炭深加工,全力推動煤城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轉變,煤炭產業正『浴火重生』。圍繞『石墨產業之都核心區』建設,規劃興建了總面積10平方公裡的石墨產業園區,在抓好石墨礦產資源規范有序開采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石墨深加工產業,提昇石墨資源就地轉化率和石墨產品附加值。

現在的雞西文化廣場。

  目前,石墨產業園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配套設施已基本建成,先後有香港浩市、北汽集團、深圳貝特瑞等知名企業入駐,產品涵蓋石墨微粉、高純石墨、球形石墨、可膨脹石墨、石墨紙、石墨電極、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石墨烯、人造金剛石等系列100多個品種。

  在雞西多媒體數字石墨展廳,一件件展品全面展示石墨產業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子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以及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廣闊發展前景。2018年,全區石墨產業稅收達到1.7億元,稅收佔比達到44.4%,超過煤炭生產、洗選和發運行業稅收的總和,『一煤獨大』的經濟格局已悄然改變,轉型發展的道路上邁出新步伐。

中國雞西石墨展廳內展出的石墨烯產品。

  李威,雞西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石墨產業辦主任,是土生土長的雞西人。他介紹,雞西地區多年來飽受了煤炭市場價格跌宕影響,這也催生了當地發展煤炭產業和替代產業的思路。近年來,雞西市積極搶抓國家和省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戰略機遇,堅持把石墨產業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和重中之重,大力推進石墨產品精深加工和產業擴量昇級,把石墨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重點是,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在技術研發、標准制定、產品檢測、市場交易、園區建設、人纔培育等環節持續發力,加快推動石墨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中共恆山區委書記孔令寶表示,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恆山區的項目建設取得了新進展,站在『跳出恆山看恆山』的全新角度,加快推進現代化高產高效礦井和煤炭洗選加工企業建設,在全市率先完成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專項整治工作任務,做到真管、真關、真淘汰,為有效釋放傳統產業優質產能打下了堅實基礎,改造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全力打造充滿生機活力、可持續發展的新礦區。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