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十三載扶貧路紮紮實實貴有恆
2019-10-27 07:58:2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新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0月27日訊『修通一條路,喚醒沈睡的遠山;樹起一盞燈,點亮渴望的雙眼。把豐收帶到荒野,讓翅膀飛越崎嶇,踏過泥濘,你們走得堅定!明亮豁達的笑容,穿越滄桑的身影,還在被人傳唱,那是關於信仰的故事,那是改寫命運的功勛!』這是《攻堅的力量——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貢獻獎的頒獎詞。10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上,陳華被授予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

  陳華,1959年生人,今年60歲。他說,靠山村是他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站。2006年是陳華的扶貧起點,13載扶貧路,7個市縣、8個貧困村,經過一站又一站,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老陳』,始終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這最後一班崗他仍然堅守,堅毅前行。

  歇不下的『老陳』

  回首13載駐村扶貧路,『老陳』與記者的對話,並沒有回憶,他思考更多的是,還有多少在靠山村的工作時光,還能為這裡做些什麼?

  『老陳』待不住,也歇不下。陳華是黑龍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巡視員,2016年9月,57歲的『老陳』被選派擔任綏棱縣靠山鄉靠山村『第一書記』,這是他駐村扶貧的第8個貧困村,此前已經積累了10年的駐村經驗。他深知,此次不同於以往的幫扶幫建,這個革命老區村是他要站好的最後一班崗。歇歇行不?顧顧家成不?面對老伴兒的抱怨,『老陳』說,他有駐村經驗,他去最合適,不能辜負組織的信任。

  陳華沒有過多講述他以前的扶貧經歷,但從他周圍人口中記者追尋到一些蹤跡。2006年至2009年,陳華在饒河縣蘭橋村駐村幫扶,蘭橋村當時是縣裡最窮的貧困村,道路不通,排水不暢,全村72%房屋是土坯房。建村委會、修路、打深水井、修老年活動站和衛生所、安裝電話。『老陳』結束扶貧任務時,蘭橋村已建設成為省級新農村試點村。

  靠山村並不是『老陳』來綏棱縣駐村的第一站,他曾在綏棱縣雙合村駐村。村民還記得,2014年,他來到雙合村便下定決心改變村屯環境,曾經的大糞坑變成了寬敞的文化廣場,黃牆紅瓦的村委會、水泥路、路燈、亭臺,這些都是陳華駐村之後建設的『新景觀』。雙合村黨支部書記隋樹民說,『老陳』是真乾啊!每天掃路、搬水泥,病倒拔了吊瓶接著乾,要說『老陳』給人最深的印象是啥?一把掃帚和一名老黨員乾事的形象。『現在我再回雙合村,就跟回自己家一樣。』提起雙合村,陳華言語中流露著朴實的情感。

  有辦法的『老陳』

  到貧困村駐村,老陳已經習慣了『破大家』的狀態,靠山村並不例外。村集體負債,村黨總支凝聚力不強,缺扶貧產業……面對困難,陳華敢啃硬骨頭,他心裡有數兒,眼中有活兒,手上有招兒。

  『哈爾濱的大街上和小區裡有我們靠山村種的花。大年初七陳書記就帶著我們下種子,在溫室裡育苗。』靠山村黨總支書記王志強說起村裡的花卉產業很興奮。2017年,陳華引導黨員帶頭建立花卉扶貧產業園。2017年培育50萬株花卉,一次性解決30名貧困家庭婦女務工問題,人均增收3000多元,產業園還創收10萬元;2018年村集體注冊了惠農花卉公司,將花卉擴大到100萬株。『老陳』還促成了『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定點幫扶扶貧產業農副產品采購簽約儀式』,將花卉、油豆角、大鵝等農產品銷往哈爾濱市的多家單位,實現了訂單化種植、規模化養殖。

  坐在田埂上啃饅頭,走在中草藥地裡薅大草,坐在樹蔭下嘮家常,『老陳』比農民更像農民。迷彩服、破舊的草帽,曬得黑裡透紅的皮膚,這是最真實的『老陳』,看著讓人心疼的『老陳』。駐村第一件事,要找回黨員乾部的精氣神。陳華和村裡的黨員促膝長談,以創建『五星級黨組織』為目標,配齊配強村『兩委』班子,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剛到靠山村,他提議黨員乾部一起清冰雪,起初無人響應,他二話沒說,自己出錢買了清雪工具,一個人乾起來。慢慢大家加入進來,他以此為契機號召成立了村『黨員模范義務先鋒隊』,讓黨員重新找回了帶頭奉獻的感覺。他倡導在黨員家庭中實施『亮旗行動』,凡是經評定起到先鋒模范作用的,給予昇黨旗鼓勵。

  陳華在靠山村組建起『機耕隊』。村部的院子裡停放著鉤機、挖掘機、大馬力拖拉機,采取『黨支部+技能人纔+貧困戶』的幫扶模式,安置18戶貧困戶,既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又降低了貧困戶生產成本,讓扶貧資金活起來,實現良性循環。

  為了圓上百姓的安居夢,他爭取資金建成幸福大院。吳振清老兩口說:『以前那房子都不像個樣兒了,是陳書記幫我們住上了這麼好的房子!』35戶住房困難戶住進了幸福大院,有事沒事『老陳』都願意來這裡和大家嘮嘮家常。貧困戶田德紅在幸福大院開上了小賣部。田德紅丈夫因病去世,一兒一女輟學在家。『是陳書記幫我姑娘聯系上了衛校讀書,兒子也去學開鉤機,倆孩子都算有出路了!』

  對於陳華,村民說他大方。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工會副主席李丹說,他就是村民們的『駐哈辦事處』,來省城看病的找他,買農具的找他,買票的找他,孩子上學的也找他……他是有求必應,有忙必幫。村裡誰家有難處,他經常自掏腰包去救濟。同事卻說他『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張岩感觸頗深:為了省錢,刷油漆、搬水泥、運材料,能自己乾的就不僱人,工作隊人人都是力工。為了省煤,數九寒天,他基本是靠電褥子取暖,實在太冷了就多蓋床被子再壓上棉襖。

  2018年,靠山村退出了貧困序列,2018年村集體增收28.2萬元,村集體資產達到581萬餘元。靠山村已由落後的貧困村變成了綏棱縣的先進村。

  得人心的『老陳』

  一枝一葉總關情。『老陳』卻說,身入是枝葉,心入纔是根。每次駐村,『老陳』心中都有一個願景,希望鄉村鮮花滿地、百姓生活富足。13年,他讓一個一個願景變成現實。看著村美了,人富了,『老陳』卻有些不捨了。他說,想想這些年駐村,每次都像一個循環,從最初的陌生、不理解,到逐漸被接受、被挽留,再到離別時的不捨。這是紮根鄉村最平常的情感,也是內心深處難以割捨的牽掛。陳華獲得首屆全國扶貧先進個人、省級優秀共產黨員、省勞動模范、全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省『五一』勞動獎章、『龍江最美人物』等榮譽。今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這次領獎之前村民私下問我,陳書記是不是要走了?我還不知道這次離別要怎麼表達。』對於60歲的陳華來說,這次離別是退休。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煙屯村貧困戶白永軍記得,陳華多次上門鼓勵,幫他解決資金和技術難題搞養殖,當年賺了2萬多元;雙合村貧困孤兒隋宇佳還記得,能上黑龍江林業衛生學校學習,是陳書記自掏腰包為她交付了宿費、雜費;還有靠山村的張欣悅、張海迪等4名貧困學生入校就讀,『老陳』又許下了負責費用的諾言……

  60歲的『老陳』,下過鄉,當過兵,42年的工作歷程中有13年在農村。年邁的父母指望不上他,女兒指望不上他,老伴兒到村裡看他,看他住在翻建的村部裡,煙灰味刺鼻,晚上很冷,忍不住落淚。在老伴兒眼中,也許只有等『老陳』退休了,纔能歇一歇。

  13年,這個數字背後是『老陳』那不停歇的一串串腳印。13載,陳華陪伴太多人告別貧窮,走向富裕。

  在靠山村有一個地標,一塊刻著『奮進』二字的大石頭。60歲的『老陳』,即便即將退休,仍是扶貧路上的一面旗幟,一名奮進的扶貧先鋒。

責任編輯:姜繼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