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走街串巷訪百家】李國華:確保貧困戶脫貧不返貧
2019-11-20 22:29:11 來源:東北網  作者:周秘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1月20日訊(記者 周秘)李國華是鶴崗市綏濱縣畜牧獸醫局畜牧站站長,2015年7月起,任綏濱縣北崗鄉永祥村第一書記。當第一書記4年來,他為村裡和鄉親們做的好事、辦的實事數不勝數,不僅改變了村裡落後面貌,還帶領全村人走上了一條和諧的致富路。說到他,村裡的人總會堅起大拇指稱贊:『像國華這樣的第一書記,我們服!』

  察民情解民懮

  在四年多的扶貧工作中,李國華堅持走家串戶,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民的實際情況,一點一滴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

  2017年以來,綏農公路、村內路硬化、飲水、路邊溝硬化、綠化亮化、廁所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在永祥屯大范圍鋪開,施工過程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了能夠及時化矛盾,防止不穩定因素發生,李國華召集村『兩委』就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探討,成立了協調小組,親自任組長,對於施工方和老百姓的訴求均認真聽取,酌情解決,共化解雙方矛盾12起,確保了工程的順利施工和百姓利益的最大化。

李國華與村民一起包餃子。

  永祥村是合並村,含永祥、建新、建立三個屯。永祥屯的路修了,燈亮了,村民的幸福指數提高了,可建新、建立兩個屯仍然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道路是兩個村村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必須要解決。李國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帶領村『兩委』做規劃、打報告、全力爭取資金,但兩個屯常住戶加在一起纔12戶,項目很難落地,村內經濟又太薄弱,拿不出修路的錢。李國華暗暗發誓無論如何也要把路修上,哪怕是沙石路也行啊!沙石路,對啊,我們有現成的沙子,現在就差機械了。哪個部門能有修路的機械呢?交通局,想到這他豁然開朗。通過與交通局的多次協調,由村內出沙石,交通局免費出修路的機械,經過三天的努力奮戰,兩個屯3500餘延長米的村內路終於修好了。村民范大爺看到新修的路熱淚盈眶地說:『李書記這是在我們之間修了一條連心路啊!』

  謀發展促增收

  面對永祥村一無資源優勢、二無產業優勢、三無地緣優勢、四無區域經濟優勢的現狀,李國華出主意,想辦法,采取多項措施促進農民增收和貧困戶脫貧。

李國華走訪村民。

  沒能給村裡引進一項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一直是李國華心裡的遺憾。沒有上級項目的支持,李國華覺得典型引路也是帶民致富的妙招兒。他就合計著培育致富帶頭人帶動村民,激發內生動力,以致富帶頭人帶產業,帶經濟發展為方向,擴大致富帶頭效應。黨員王成柱腦子活,能力強,而且又吃苦耐勞,是個做『領頭雁』的好苗子。經過多次勸說後,王成柱覺得李書記的話有道理,決定放開手腳大乾一場。李國華帶領他先後考察了黑豬、肉牛、大鵝養殖和個體運輸等項目,最後他發展了黑豬特色養殖項目。王成柱富了,村民的思想活了,通過他的影響和啟發,先後湧現出了孔令軍、孫成偉等一批致富能人,目前全村共有21人發展了第二產業,樹立典型致富帶頭人5個,為貧困戶增加就業崗位6個。

  上任伊始,李國華就發現,永祥村的村民抱守田園心理較重,許多年輕力壯的村民都是『完成秋收喝小酒,賣完糧食就貓冬』,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沒有得到更好的利用,影響了增收進程。看到這種情況他積極與縣內外培訓機構聯系,引技術入村,並組織有勞力能力人員赴縣職教中心進行培訓,引導村民就業。貧困戶劉福夫妻經過縣就業部門中式面點培訓後,在廣東省東莞市康來富飲食服務管理公司務工,工作穩定,年人均增收入3萬元,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了幸福的新生活。在李國華的引導下永祥村50餘名村民走出了黑土地,進城務工、開租車或開店經商,實現了增收外出務工兩不誤。僅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有19戶21人外出務工,預計年增收26萬元。

  為了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確保貧困戶脫貧不返貧,李國華依托縣扶貧政策,確定了『產業+貧困戶』的模式。實施了小菜園產業和大鵝養殖項目,有7戶貧困戶與金穗子公司簽訂黏玉米回收合同、41戶與幫扶人簽訂小菜園幫銷合同,預計帶動戶均增收1000餘元。48戶貧困戶全部與大慶鑫通肉禽有限公司簽訂收購合同,預計帶動戶均增收600餘元。為推動『小養殖』產業發展,帶動村民養殖致富,李國華積極向所在單位爭取資金,為永祥村提供鵝雛4200只、脫溫鴨雛1000只、小笨雞雞雛960只,並請單位派專業技術人員全程提供免費技術指導和疫病防治服務,幫助聯系銷售。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新春走基層

【專題】走街串巷訪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