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艷在授課中。
黑龍江日報12月8日訊 近日,記者來到北安市通北鎮,采訪烏魚繡第四代傳承人王春艷。
王春艷與愛人吳鳳山正准備去看望93歲高齡的奶奶宋淑琴——烏魚繡的第二代傳承人。『奶奶近日確診為腫瘤,所以我們准備去看看,因為明天就開始忙著培訓班的課程了。』
去看望宋淑琴老人的路是一條略顯顛簸的鄉村砂石路,路兩邊黑黝黝的土地,被星星點點的殘雪襯托著,宛如一幅水墨丹青。
『烏魚繡,就誕生在這片黑土地上,因繡工多集中在烏魚鎮而得名。我爺爺奶奶以上幾代人都曾住在烏魚鎮。』王春艷說,北安烏魚繡最早起源於滿族民間,屬家族傳承的技藝。其姑太姥宋含英是一名民間烏魚繡高手,後被選入清朝宮中成為宮廷繡掌,將民間刺繡文化與宮廷刺繡文化相融合,開創了雙面異色異樣繡、單線劈絲等針法,繡品古朴中帶自然天趣,華貴中透露皇家氣度。
車子一路顛簸,春艷到了奶奶家。『春艷回來了,還在教人學紮花(刺繡)呢!』奶奶拉著王春艷的手噓寒問暖,但是老人家最惦記的還是王春艷傳承烏魚繡的事,只可惜老人的耳朵嚴重失聰,交流起來十分不便。
刺繡行內有句俗話『一筆千線』,意思是畫家隨意一筆,刺繡藝人就要用千針萬線的針法去表現。在傳承過程中,王春艷對針法進行了創新,她獨創了順尾交叉針、小交叉針、大長腳針等多種針法。『烏魚繡的技藝數百年來被家族視為神秘傳承,口傳心授不得外傳。我們家女孩滿10歲的時候,就要舉行傳承儀式,正式成為這門古老技藝的傳承人。我和我女兒都是十歲時開始學刺繡的。』王春艷說。
也正是這門技藝,讓王春艷帶領通北鎮千餘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11月11日上午,『2019年烏魚繡技能培訓第二期培訓班』開課了。40餘名北安城鄉25歲至45歲的婦女趕來參加培訓。這批學員都沒有任何刺繡基礎。『我是這裡的老學員了,2006年通北鎮這個培訓基地開班時,我就來學習了。』宋敏說,在這裡學成技藝後,繡娘每個月能收入3000多元,比撇家捨業去城市裡打工強多了,她有好幾個親屬都在這學過刺繡,如今她在這裡除了刺繡還當上了輔導老師。
臨街二樓三室一廳的房子,被王春艷打通了兩室作為烏魚繡的工作室,培訓班也開在這裡。幾十名學員就像小學生一樣,課堂格外的安靜。第一節課重點是烏魚繡來歷和傳承、烏魚繡的入門技法,如何拿針、如何劈絲、如何繡簡單的花草枝葉。許多人,首次摸針,兩只手不知放在哪好。王春艷一遍遍告訴學員:兩只手一定要隔著花橕子一上一下的運針,絕對不能兩只手都在上面或在下面去牽針引線。王春艷一遍遍地在黑板上畫圖耐心講解,不厭其煩。
『經過王春艷老師的輔導培訓,我們都掌握了烏魚繡刺繡技藝,像我這樣水平的目前有幾百人,有10個人成了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不少人都能獨立創作,更有不少人通過刺繡實現了脫貧致富。』老學員楊洪芹說,做刺繡能賺錢在通北鎮已經家喻戶曉。78歲的王玉梅,66歲開始跟隨王春艷學習刺繡,至今一直在繡。
『為了更好地傳承烏魚繡,我和愛人商量,讓女兒將來報考北京服裝學院,未來我們將設計出自己的服裝品牌,服裝上將刺有我們的烏魚繡。讓更多的人了解烏魚繡,這將是傳承工作中最有效的一環。』王春艷說,女兒今年讀高三了,是烏魚繡的第五代傳承人,從小喜歡畫畫,喜歡裁剪衣服。
幾年前,從上海視覺學院學習歸來後,王春艷更加堅定了信心。王春艷明白,傳承並不是一味地固步自封,非遺技藝也要緊跟時代的腳步,王春艷通過對針法、色彩的改良,創新出獨具北方地域特色的『冰雪刺繡』風格。2013年北安烏魚繡被確定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5年省政府命名北安烏魚繡『王春艷技能大師工作室』、2018年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歷經世事變遷的烏魚繡,在王春艷的堅守和創新中,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