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5日訊(記者王亮 包海多 莊園)『鞏固提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實現地力、良種、種植、加工、儲運、銷售等全過程安全和全產業鏈增值增效。加快三江平原14處灌區田間配套工程建設,擴大工程換水、灌溉節水、休耕停水面積,新增置換地下水面積326萬畝。』政府工作報告用大量篇幅闡釋了農業工作成效,彰顯了我省紮實推動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決心。



省人大代表劉娣表示,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省農科院水稻、大豆、玉米品種全省種植面積約11438.86萬畝,佔全省種植面積50%以上。三大作物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以上的品種共有27個。同時,儲備了一批豐產、優質程度高的新品種,大豆方面,合豐71今年在新疆創造了畝產447.47公斤的全國高產記錄,證明我省大豆單產還有巨大潛力可挖。
劉娣建議,要不斷強化農業生產關鍵領域科技攻關。加強區域性大品種選育和配套栽培技術的應用推廣,加強農業生產配套農機具的研發,加強適宜輪作的經濟作物的選育和推廣,加強『兩牛一豬』、肉羊和家禽新品種選育、引進和馴化改良,為全省糧食高產穩產做好技術支持和品種儲備。
『黑龍江省三江平原14處灌區,涉及農墾的有10處。2019年,主要實施了渠首在農墾轄區內的8處灌區的田間配套工程建設任務,共下達計劃總投資12.30億元,總建設任務242.91萬畝,建設任務十分繁重。』省人大代表徐學陽表示,截至2019年底,已完成投資12.14億元,除省統一實施的1600萬元信息化工程外年度計劃投資已全部完成。下一步,全面建成三江平原灌區近期項目田間配套工程,新增地表水置換地下水面積201.96萬畝。到2020年底項目建成後,三江平原灌區項目近期工程設計灌溉面積657萬畝將全部建成達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現地力、良種、種植、加工、儲運、銷售等全過程安全和全產業鏈增值增效。『有機認證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導致個別認證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重認證輕管理,重數量輕質量。』省人大代表張麗萍表示,我省有機農業全程質量控制的監管機制需進一步加強。在我省有機產品認證大多都是農產品認證,企業可自主選擇認證機構進行有機產品認證,認證後也不到當地農業主管部門備案,農業主管部門不了解情況,致使無法監管。
張麗萍建議,有機產品認證的市場秩序需進一步規范,應研究提高有機產品認證機構准入門檻,鼓勵非營利性機構參與認證工作,避免認證機構因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影響其客觀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