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最後一批境外輸入患者出院。至此,30個省(區、市)的409名綏芬河口岸輸入病例全部治愈出院,佔全國境外輸入病例四分之一的阻擊戰,在黑龍江以零病亡的戰績告捷。
3月21日,綏芬河市開始實行回國人員入境就地集中隔離的管控措施,至4月8日,經綏芬河口岸入境共計2497人,覆蓋了除西藏自治區和港澳臺地區外的30個省(市、區)。從那天起,黑龍江這場外防輸入戰疫已經進行了53天,牡丹江隊、省隊、國家隊傾力合作,交出了『零病亡』的答卷。
牡丹江隊:與時間賽跑
境外輸入病例大量湧入綏芬河口岸,這是牡丹江市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挑戰。
市委市政府組織綏芬河立即騰空綏芬河市人民醫院,改造成定點醫院;用6天時間將一座辦公樓改造成了擁有600張床位的綏芬河方艙醫院。擁有7萬常住人口的邊境小城綏芬河,僅有15家賓館939個房間,在入境人數驟增的情況下,用於隔離賓館房間數量嚴重不足,支援當地的105名省內醫護人員難以進駐綏芬河。看到這種情況,牡丹江市委立即決定,啟用牡丹江市康安醫院、牡丹江中醫醫院,按照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標准抓緊改造紅旗醫院。

黑龍江綏芬河口岸最後一批境外輸入患者出院
紅旗醫院改造是一場硬仗。紅旗醫院原來是牡丹江地區一所綜合性醫院,傳染科只有20個床位。按照定點醫院的設計方案,紅旗醫院要改造成擁有1000張床位的傳染病定點醫院。面對綏芬河難以承載的嚴峻形勢,紅旗醫院全院總動員,家屬主動配合,接到改造任務短短4小時,就將423名住院患者全部轉移。24小時之內完成『三區兩通道』改造,短短4天,1000張普通床位、130張重型病房床位全部就位,至此牡丹江成為綏芬河的大後方,成為口岸輸入患者的救治大本營。就連國內的專家都贊嘆牡丹江速度。
4月26日對綏芬河口岸輸入病例來說,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日子。這一天,紅旗醫院通過定點醫院驗收,開始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傳染病患者轉運是一項浩大而又不容有失的行動,省委工作組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制定了科學嚴密的方案和預案,組長張安順、副省長孫東生坐鎮牡丹江市應急指揮中心,現場調度交通、疾控、公安、衛健等多方力量,組織八輛負壓救護車分四組分批次有序轉運,將牡丹江康安醫院和綏芬河人民醫院近300名患者轉運到紅旗醫院。兩天半的轉運過程雖然時間不長,指揮中心的工作卻是高度緊張忙碌的,幾公裡外的轉運現場卻是靜悄悄的,轉運的各個環節低調平穩有序,沒有引起周邊市民的恐慌,患者也對整個轉運過程感到滿意。參與救治的一位老醫生感慨道,從沒見過有這麼大規模傳染病患者集體轉運,時間之短、組織縝密,沒出任何差錯,可以稱得上奇跡。
牡丹江市委書記馬志勇說,零病亡的目標能夠實現,這次紅旗醫院大改造,患者大轉運,功不可沒。
醫療設施舉全市之力,醫療力量也同樣。在綏芬河市人民醫院最初救治過程中,就連林口、穆棱、東寧、海林四個小縣城的120名醫護人員也馳援綏芬河來了。
省隊:兩支隊伍雙線作戰
從第一例境外輸入病例進入綏芬河那天起,綏芬河和牡丹江就成了全省醫護人員繼湖北武漢、孝感後再度請纓逆行的目的地。
綏芬河市人民醫院規模不是很大,作為綏芬河口岸輸入病例最初的收治醫院,收治患者最多時達227名,壓力巨大。牡丹江市選派紅旗醫院副院長徐廣范,臨陣兼任綏芬河市人民醫院執行院長,紅旗醫院呼吸科、重癥醫學科38人和佳木斯醫療隊132人也都不約而同來到綏芬河,一乾就是30天。

齊齊哈爾醫療隊集結出發。
患者救治的大本營轉移到牡丹江後,牡丹江就成了救治境外輸入患者的主戰場。
49人組成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醫療隊來了;
126人組成的齊齊哈爾醫療隊來了;
80人組成的佳木斯市醫療隊來了;
52人組成的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療隊來了;
63人組成的鶴崗醫療隊來了。
這些白衣戰士中,有的剛剛從湖北歸來,有的剛剛完成群力省級重癥救治中心工作任務,接到指令立即提起行李,重披戰袍直奔綏牡。
這次境外輸入病例群體,與武漢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一是中青年居多、基礎疾病較少,但是流動性大,被感染風險高;二是他們身處異國,離家時間長,長途奔波回國,機體抵抗力弱;三是患者在境外感染並發病,導致疾病進展快,給臨床治療帶來難度。為此,需要拿出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紅旗醫院及各地支援醫療隊,為此對患者精准施治,強化心理撫慰,人文關懷,這是他們的特別『藥方』。一名遼寧籍重型患者在紅旗醫院治療恢復過程中,醫護人員悉心照料,教她唱歌、跳舞,為她排解疏導,讓她有了家的感覺,她身體恢復很快。
吉林籍患者張某,病情危重,入院時呼吸困難,生命體征幾度報警!上無創呼吸機,氧合指數還是上不來。插管!哈醫大醫療隊劉海濤醫生冒著感染風險,進行氣管插管操作。醫護團隊又采取CRRT連續體外血液淨化治療,病情逐漸好轉。張某說:『那一周是漫長的,醫生和護士圍著我,眼睛一直盯著監護儀,是他們負責任,水平高,纔救回我這條命。』
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團隊,整建制來自省新冠肺炎重癥救治中心,他們把救治前期治療的豐富經驗應用到牡丹江,少走了很多彎路,大大提高了救治速度和效果。
在救治過程的同時,醫護人員更加無微不至地呵護患者。來自廣東的專家管向東對此很有感觸,他說,紅旗醫院沒有一例重型危重型患者得褥瘡,這和醫護人員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和付出分不開,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零』,應該給他們點個大大的贊。
在醫療隊伍之外,還有一支患者看不見的工作隊。
4月7日,省委赴綏芬河市疫情防控工作組成立,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安順任組長,副省長程志明任副組長。當晚,工作組及其下設的醫療救治和專家、口岸邊檢、交通轉運、流調、疫情防控等11個小組,冒著漫天大雪奔赴500公裡以外的綏芬河連夜投入工作。從這天起,工作組全體成員就沒有離開過牡丹江,沒有離開綏芬河防疫一線,三十多天裡他們經歷了三個季節,冬天、春天和夏天,從一身棉裝到現在的夏裝,未曾休息過一天。專家組組長於凱江每天都工作在病房中,一身兼任疫情防控、流調兩個組組長的葛洪更是風裡來雨裡去,奔波在防控的最前沿,交通轉運組組長姜成福深入到轉運流程的每一道環節,成了每天都在『走流程』的人……
這一切,都是源於省委省政府的『一盤棋』思想。工作組剛剛下沈第6天,省委書記張慶偉就趕赴綏芬河,到口岸、海關、醫院,叮囑守好國門第一道防線,扛起使命責任,堅決把疫情阻斷在落地之處。幾日後,省長王文濤再次趕赴綏芬河,要求控好源、放好哨、撒好網,給入境人員所在兄弟省市疫情防控減輕壓力。
國家隊:重癥『八仙』來馳援

重癥專家管向東、康焰在病房查診
肩負著黨和國家的囑托,『國家隊』來了。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工作指導組組長張學高、國家衛健委支援綏芬河工作組組長張宗久趕赴牡丹江,調研指導定點醫院患者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直到患者清零,張宗久仍工作在綏芬河、牡丹江。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指導組、國家衛健委支援綏芬河工作組的協調調度下,各方力量陸續匯集綏芬河、牡丹江。
中國疾控中心兩個實驗室來了。4月12日,在綏芬河一頂負壓帳篷式移動實驗室在幾個小時內搭建起來;22日,移動P3實驗室車隊抵達牡丹江市康安醫院。這一頂帳篷、一個車隊就是核酸檢測實驗室的『野戰軍』,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給綏牡兩地送來的及時雨、雪中炭。

從左至右依次為國家級專家管向東、趙建平、康焰、楊毅、馬曉春、劉海濤在病房中
綏芬河核酸檢測能力最初每天只有96人份,口岸通關環節最長采樣時間達24小時。隨著兩大實驗室的到來,綏芬河、牡丹江核酸日檢測能力均增加1000份以上,使得當地核酸檢測能力實現了大跨越。
8位國內頂尖專家風塵僕僕趕來,管向東、康焰、李六億、趙建平、楊毅、馬曉春、楊汀、於凱江。其中,管向東、康焰、李六億、趙建平4位是從武漢轉戰而來,管向東、康焰被網民稱為『重癥八仙』的成員。
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搶救、治療,關系到戰疫的成敗與否。從4月6日紅旗醫院省級重癥集中救治區域中心再次啟用,收治第一名危重型患者開始,攻堅戰正式打響,這裡累計收治重型、危重型患者39名,其中危重型患者14名。
在管向東、康焰等國家級專家的指導下,省市聯動,攻克難關。國家級專家每天查房會診,進行個體化指導,重點攻關個別復雜疑難患者。
紅旗醫院及哈醫大醫護人員采取一人一案,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並運用經鼻高流量吸氧等先進技術為患者治療。共為3例患者上有創呼吸機、9例患者上無創呼吸機,對4例患者進行CRRT血濾治療,對8例患者采用康復者血漿進行治療,加快了患者病情好轉。5月9日,重型、危重型患者清零,實現了零病亡的目標。
感控專家李六億,是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她一到前線,就馬上開展對當地醫護人員的培訓,匆匆奔向每家定點醫院,巡查指導感控措施落實。在很短時間內,她現場培訓了1100多醫護人員,線上培訓了2萬餘人,督導了7家醫院,參與了3家醫院的改造設計。
『國家隊』就是這樣,每天兩點一線,和我們黑龍江醫護人員並肩作戰,付出了巨大辛勞。
4月29日,是李六億戰『疫』整整100天的日子,當晚20時她回到駐地。讓她沒想到的是,三位黑龍江院感防控專家早早等在哪裡,手捧鮮花、蛋糕,輕輕唱起《心甘情願》這首歌迎接她,表達了我們黑龍江人對『國家隊』的情誼。
歷時50多天的綏芬河口岸境外輸入疫情阻擊戰,終於取得了階段性戰果。但黑龍江人並未有絲毫懈怠,依然枕戈待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