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0日訊 萬裡之遙,他作為中國第13批援助利比裡亞醫療隊隊員,為異國患者做超聲檢查。疫情期間,他分享大慶抗疫經驗,為他鄉擔當防疫之責。
他,就是大慶油田總醫院超聲物理診斷科副主任醫師張鑌。記者微信采訪張鑌,追尋他援非抗疫的故事。
節省時間留給患者
去年11月16日,中國第13批援助利比裡亞醫療隊出發。經過多次轉機,跨越1.3萬多公裡,在位於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梅蘇拉多角和布什羅德島上開始為期384天的醫療援外工作。
JFK醫院歡迎儀式結束後,張鑌和隊員們順利通過利比裡亞衛生醫務官的面試提問,獲得醫療許可。
張鑌的日記中,寫下『海外游子』動情的一筆:我喜歡太陽昇起的時候,因為可以開始工作了,一天的忙碌可以抵消對家人、女兒和同事好友的思念。
在當地醫生的心目中,超聲是非常快捷准確,而且相對便宜的檢查項目。而在當地百姓心中,中國醫生的超聲技術是頂尖的。作為醫院最繁忙的輔助科室,超聲科檢查高峰時每天患者多達50人次左右。午休成了張鑌的奢望。為多給幾名患者做檢查,他工作時盡量不喝水,以免上廁所耽誤時間。還忙不過來,就乾脆省掉了午飯,時間一長,張鑌漸漸習慣了一日兩餐。
每每看到當地患者那透著渴望和信任的眼神,聽到他們道一聲剛剛學會的漢語『謝謝』時,張鑌都心暖感動。
大慶抗疫經驗贏得點贊
得知中國發布疫情消息,JFK醫院多位曾在武漢留學的醫生第一時間找張鑌詢問情況。張鑌也為已多次遭受埃博拉等疫情衝擊的利比裡亞擔心起來。
2月初,新冠疫情登陸非洲大地。3月下旬,利比裡亞政府下達封城令。
張鑌每天都關注大慶油田總醫院的超聲科工作群,細心研究國家和省衛健委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及防控方案、現場消毒技術指南。與在中國留學過的3名當地醫生合作,將診療方案翻譯成英文,轉發給當地醫護人員。他還把大慶油田總醫院自制的相關視頻第一時間轉發給影像中心醫務官及醫務人員,共同學習防護知識。和中國第13批援利比裡亞醫療隊員提出包括設置發熱門診、優化門診就診流程、加強醫務人員防護等防疫建議,其中就包括張鑌的13份抗疫經驗材料。JFK醫院綜合采納了部分建議,加大院內測溫力度,禁止發熱患者進入診療樓,有效防止了院內醫護人員感染。
『蒸籠』下的堅守
截至5月10日22時,利比裡亞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211例,死亡20例,治愈85例。
實施管控措施後,患者要到指定的軍隊醫院確診沒有問題後,纔能到JFK醫院就診。JFK醫院病房、門診、影像中心、婦產科中心先後停診,只保留急診科正常開診。影像中心超聲檢查提前預約,完成核酸檢測後,定時定點集中給病人檢查。每周張鑌外出急診一兩天,隊友們都要細心幫他檢查從國內郵來的防護裝備。JFK醫院影像中心原來有兩位醫生,來自埃塞俄比亞的放射科醫生3月中旬回國,張鑌自此獨守『陣地』。
利比裡亞百姓不富裕,錢攢了很久纔來就醫,做超聲檢查要比中國多很多項,疑難病癥很常見,診斷一個患者,往往需要30分鍾以上時間。30多攝氏度的高溫,再穿上防護服,人就像進了蒸鍋。
這樣的堅持和堅守,張鑌早已習以為常。5月10日是張鑌43歲的生日,醫療隊廚師特意給他蒸了一碗雞蛋羹,用番茄醬寫下『生日快樂』,還特意給他加了個雞腿。
張鑌告訴記者,疫情之下他也擔心,只是他總是激勵自己:『我是中國的醫生,我是大慶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