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3日訊(記者 王春穎)全國人大代表李寅說,目前,全球都需要重新評估以往的減排策略以加強減排力度,將2050年『淨零排放』作為新的努力方向;我國應當制定更為嚴格的減排措施,以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為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

李寅代表表示,2015年全球200餘個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各國承諾以切實行動將本世紀的全球平均氣溫昇高幅度控制在2℃以內,並以1.5℃作為進一步努力的目標。2019年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排放差距報告》裡顯示,即便全球各國將《巴黎協定》中的減排承諾全部落實,全球氣溫仍有極大的可能會突破之前1.5℃或2℃的溫昇控制目標,甚至會達到3.2℃。如此,全球平均氣溫可能達到了300萬年前的上新世中期的水平,那時海平面比現在高出20餘米,這將帶來災難性或是滅絕性的後果。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危害首當其衝,根據預測如果全球平均氣溫昇高1.5℃,我國玉米氣候適宜區將減少85%以上,北方冬小麥種植區的乾旱發生概率也將昇高到42%-47%。
為實現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以避免碳排放的超支,李寅代表建議,一是制定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並分解任務到相關的經濟和產業領域,早實施早准備,實現減排控制與經濟發展協調一致;溫室氣體排放控制事關經濟發展,對於強排放行業其排放慣性和軌跡很難實現快速的扭轉,所以需要提前規劃、提前准備,以20至30年的時間跨度來改變這些行業的排放特性,給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留有足夠的空間,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協調一致。二是鑒於能源領域是減排目標實現貢獻最大,減排潛力最大,建議加大對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使電力系統到2050年實現負排放,乃至100%的電力均有可再生能源提供,同時在終端使用上全面實現電力化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