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5日訊(記者 霍梟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大批科學技術專家,也需要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和能工巧匠。』全國政協委員劉明忠表示,從中國一重的實踐看到,充分調動勞模等先進基層力量,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於企業改革發展創新各項工作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與加快我國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迫切需求相比,在發揮勞模等先進基層力量作用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劉明忠認為,目前,勞模創新工作還存在不同專業、系統之間的各自經營、相互脫節的現象,企業內的協同和企業間融合創新水平還不夠高,跨領域交流平臺較少,一些企業自身勞模創新發展還缺乏活力,對外輻射作用的發揮更不夠明顯。勞模作為各行各業中出類拔萃者,很希望通過創新創造得到社會和公眾的認可,不僅需要物質獎勵,更需要精神激勵。現實客觀存在國家級的榮譽指標分配下來相對較少,尤其一些國家級獎項門檻較高,大部分是科技科研一類的勞模創新成果纔能問鼎,而一些工作在抗疫一線、生產一線、服務一線的基層勞模的課題,雖然接地氣,破解了很多制約發展瓶頸,但卻很難取得大獎。勞模精神是『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動力源泉。
劉明忠建議,加強對重點行業企業勞模的培育和管理,進一步拓寬勞模創新榮譽激勵體系通道,增加勞模、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的比例和數量,適當降低一些榮譽評比的門檻,或者設立傾向冶煉、機加、輕工、醫護用品生產等一線的國家級獎項,並且重點考慮重工業地區龍頭企業基層一線勞模;不斷完善健全創新工作室運行機制,增強《意見》的指導性和針對性,進一步強化對企業勞模創新工作的支持,並由相關部門牽頭連線,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高校、院所溝通合作,聯合成立創新聯盟、『校企協作創新平臺』,建立『實習培養基地』等,不斷孵化培養創新成果和復合型技術技能人纔,真正打造成為集技術攻關、技能傳承和人纔培養『三位一體』功能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