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2日訊(記者 遲亦達) 在哈爾濱市賓縣永和鄉北興村,有一座『蚯蚓工廠』。這裡生活繁殖著2800餘萬條蚯蚓,每天可吃掉禽畜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10餘噸,相當於這些蚯蚓的總體重。借助『蚯蚓工廠』,北興村在今年嘗試搭建起循環農業產業鏈,借助自然界的力量,生產有機肥替代機械肥料,更近一步發展起優質食用菌種植產業。

『蚯蚓工廠』年吞秸稈、垃圾4000噸
近日,記者來到賓縣北墨蚯蚓養殖專業合作社。提起蚯蚓養殖,村裡的鄉親們紛紛挑大拇指。



『這個「蚯蚓工廠」,每天地裡收上來的秸稈,還有村民家裡的牛糞、菜葉等垃圾送進去,幾天就產出一車車的有機肥。』
蚯蚓養殖基地約40畝,頗具規模。蚯蚓為露天養殖,生長在養殖『床』內。『床』用禽畜糞便加秸稈堆成,其中秸稈含量在20%左右。每個『床』寬半米,長數百米,形似田壟,只是更寬、更高一些。
徐家屯貧困戶張彥是『蚯蚓工廠』的運輸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開著小卡車,收集村民家裡的秸稈和垃圾,運到養殖基地,供蚯蚓食用。『像我這樣的運輸工,合作社裡一共有10位,一人一輛車,每天要往基地運秸稈和垃圾近百次。』張彥說。
『蚯蚓的胃口很好也很大,食物不僅包括秸稈和牲畜糞便,還可以吃掉食用菌廢料和蔬菜尾菜。』北興村黨支部書記張忠告訴記者,一條蚯蚓每天吃掉的食物相當於自身的體重。養殖40畝蚯蚓,年可處理秸稈垃圾4000噸。
一噸垃圾半噸肥蚯蚓糞肥效益可觀
『秸稈、牲畜糞便處理起來耗費人力物力,處理不好就變成污染源。但如果把這些變成蚯蚓的食物,就能變廢為寶。』市水務局駐北興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梁利勛說,一噸垃圾和秸稈,通過小小蚯蚓能產出半噸有機肥。
他在『床』上捧起一把『黑土』,裡面鮮紅色的蚯蚓四處蠕動。梁利勛告訴記者,『黑土』就是蚯蚓吃掉秸稈和垃圾後排出的糞便,其中含有30%的腐殖酸、9%的黃腐酸,微生物菌群豐富,是改善土壤結構的良好肥料。
改良土壤、增強地力,蚯蚓糞肥不但有著巨大的生態效益,也有可觀的經濟效益。梁利勛算了一筆賬:『合作社養殖40畝蚯蚓,一年可以消化掉秸稈、垃圾和農業廢棄物約4000噸,產出有機肥約2000噸。按照今年價格,每噸蚯蚓糞肥的價格為600-700元,出售有機肥就
可以給合作社帶來每年140萬元的效益。』
拉長產業鏈小蚯蚓帶火食用菌種植
養蚯蚓、賣糞肥,鄉親們並不滿足於此。今年,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引領下,北興村人的目光放得更長遠了。村裡以蚯蚓養殖合作社為依托,把糞肥撒入本村的黑土地,開闢了16畝扶貧種植基地。

『蚯蚓糞有機肥能適用於各種農作物,種水果,吃起來更田;種蔬菜,葉片更厚更綠。如果做基肥,不但能增產,而且還能改善品質,種植出優質的食用菌。』梁利勛說,經過幾番考量,村裡決定引進種植大球蓋菇。
上周,頭茬大球蓋菇出菇了!第一批采摘的1000斤,運進了哈達批發市場。『這蘑菇可真大、真嫩!』批發商販很有眼光,千斤地產鮮蘑兩天就搶光。

蘑菇賣得好,鄉親有勁頭兒。村民們來回穿梭在菇梗之間,采摘、分揀,扶貧基地裡,一片熱鬧的豐收場景。
『秸稈垃圾喂蚯蚓——蚯蚓糞肥種蘑菇——蘑菇種植廢料再喂蚯蚓,看來這條路選對了,來年我們應該擴大養殖種植規模,讓更多鄉親致富腰包變鼓……』一邊采蘑菇,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一邊商量,北興村未來發展之路,在他們的心裡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