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廠乾活,平平常常一個人一個月能掙四千五六,認乾就能掙五千多,還包吃包住,政府介紹的企業也把握。』算上一筆精細賬後,海倫市樂業鄉南陽村的貧困戶陳青雲、王洪娟夫妻倆毫不猶豫報名去寧波工廠務工,高高興興登上了『增收』的航班。疫情之下,我省有不少像陳青雲、王洪娟一樣的農民工通過政府部門『牽線搭橋』,安心出發,穩妥就業。
當前我省各地始終不斷探索有效措施,多渠道了解農民工的外出務工需求以及省內外企業用工需求,充分發揮人力資源中介組織、勞務派遣公司、勞務經紀人作用,多措並舉推動農民工勞務輸出務工增收,促進經濟發展。
政策鼓勵勞務輸出有保障
據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推動農民工有序外出務工就業,我省制定出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穩就業工作若乾措施,明確提出引導農民工安全有序轉移就業,做好有組織化勞務輸出工作。
同時規定了相應的鼓勵措施,對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勞務經紀人等市場主體,每介紹1人成功就業且與用人單位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200元就業創業服務補助;對疫情防控期間我省赴省外務工的農民給予交通費補貼,為大力提昇全省勞務輸出組織化水平,提高市場主體服務的積極性和農民外出務工的積極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崗位定向供給農民務工不盲目
今年以來,省政府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持續開展專項調查,全面掌握全省農民工返鄉返崗基本情況,了解農民工就業意願。督促各地在務工需求摸底和崗位歸集推送方面雙向發力,拓寬農民工外出務工渠道,積極與省內外的大中城市、企業進行對接,搜集用工需求,組織開展定向的、有組織的勞務輸出,滿足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減少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盲目性。
其中,綏化明水縣建立外出務工人員大數據臺賬,先後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就業服務機構和企業開展用工需求對接,成功對接用工企業近百家,實現農民工精准化外出務工。海倫市開展用工需求摸排,及時收集省內外企業開工復工情況,與寧波市奉化區訂立勞務合作協議,與十幾個大型企業進行用工對接。通過包租飛機5架次,運送1050名農民工赴寧波務工,實現當天即達、次日上崗。目前,海倫市已經有組織地向浙江、山東以及省內的建三江等地外輸農民工1.1萬餘人。
政企合作構建勞務輸出新模式
面對用工市場競爭壓力和疫情防控的影響,全省各地注重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加強與市場化服務機構合作,發揮勞務中介、勞務經紀人優勢,充分挖掘市場資源,為供需雙方『牽線搭橋』,構建市場化勞務輸出協作新模式。
齊齊哈爾甘南縣積極與第三方機構人力資源公司合作,與寧波、慈溪、沈陽等地區用工企業建立勞動力供求協作關系,拓寬輸出渠道,先後為浙江奉化、慈溪和沈陽等地輸出農民工9000餘人。
雞西密山市積極拓寬農民就業渠道,通過第三方市場化機構搭建用人單位和外出務工人員供需平臺,共享外地用工企業用工基礎信息200多條,提供1000多個用工崗位,促進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
據後續調查反饋,輸出農民工對他們的工作條件和收入情況很滿意,工作也很安心。在浙江寧波務工的甘南縣興十四鎮村民張慶雲告訴記者:『我每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比在家務農的收入高很多,我很滿意自己現在的工作,感謝政府為我們提供的就業機會』。
鄉情帶就業促進務工意願更多元
轉變傳統就業觀念,激發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內生動力,我省各地在不斷擴大勞務輸出渠道的基礎上,還特別注重培樹本地農民工外出務工增收的典型,介紹『打工』經驗,實現以工帶工、鄉情帶就業。
佳木斯樺南縣利用外出農民工春節回鄉過年的機會,在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五,由縣就業局聯系一批『品牌培訓就業明星』參加新老學員就業經驗交流座談會,積極宣傳市場形勢,對新學員進行引導和激勵,增強大家外出務工、到高端市場就業的信心。
綏化青岡縣一方面依托一些青岡籍創業成功知名企業家,爭取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青岡縣農民工輸出到海南、秦皇島、大慶等地實現就業,另一方面積極提倡『典型』引路,動員農民工外出就業。民政鎮保安村張景柱,幾年來一直在新疆克拉瑪依做石油勘探工作,經過其本人宣傳帶動,今年縣內有120餘名農民工和他一起到新疆務工,預計人均年收入將達7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