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6日訊 為深入貫徹中央提出的『六穩』『六保』工作要求,更好落實省市委安排部署,實現全市『十個新』目標,加快實施人纔興市戰略,深化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創新完善全市招纔引智平臺和載體,有效整合各類資源要素,培育扶持壯大市場主體,營造良好引纔育纔留纔環境,雙鴨山市擬利用三年時間,建設完成大學生實習實訓、創新創業、科研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人纔繼續教育等『五大基地』,集聚更多人纔智力資源,助力雙鴨山轉型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通過近期印發的《雙鴨山市『五大基地』建設規劃(2020-2022)》,可獲知『五大基地』建設旨在解決全市在大學生實習實訓、創新創業、科研成果轉化、科技型企業孵化、繼續教育等基地建設方面存在的因頂層設計缺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各類市場主體分散、集中化規模化程度不高,行業管理不統一、整體合力作用發揮不出來,單體規模偏小偏弱、示范帶動性不強等各方面問題,依托雙鴨山市已與省內外各高校院所建立的市校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及形成的良好合作基礎,依托已建立的22家產業科技創新聯盟,黑龍江能源職業學院、雙鴨山技師學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市電子商務發展服務中心,以及各縣(區)已建成並初具規模的土地、場房、設備,充分發揮已培育成型的溝通渠道、經營模式、技術資源,有效整合已制定出臺的各類支持政策、優惠條件、扶持辦法,盤活壯大已投入運營的重點項目、重大工程、重要服務機構,打通上下游環節,夯實發展基礎,促進其規模化提檔昇級,形成支橕促進雙鴨山發展的優勢拳頭品牌。
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以黑龍江能源職業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化學與環境工程系、機電工程系、黑龍江省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基地等4個基地為主體基地,以黑龍江建龍鋼鐵有限公司、寶清萬裡潤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人民醫院、寶清縣人民醫院、市第一中學、紅興隆第一高級中學、寶山區文體傳媒中心等7個基地為成員基地,重點開展基地各項任務建設。力爭全市建立能提供50個崗位的實習實訓基地50個以上,年均吸引來雙實習實訓大學生1000名以上,留用率達30%以上。
創新創業基地。以市『風場』創業創新孵化中心為主體基地,以黑龍江能源職業學院大學生(青年)創業園區、雙鴨山青年驛站、尖山區電子商務創業園『蜂巢』等3個基地為成員基地,重點開展基地各項任務建設。力爭全市雙創基地將培訓孵化創新創業主體3000個以上,年均幫扶創新創業者1000人以上。
科研成果轉化基地。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中國科技開發院佛山分院雙鴨山孵化中心為主體基地,以市有機富硒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尖山區裝備制造產業科技創新發展聯盟、嶺東區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發展戰略聯盟、四方臺區大豆全產業鏈創新戰略聯盟、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寶清白瓜籽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饒河黑蜂產業科技創新聯盟、饒河縣林下經濟發展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8個基地為成員基地,重點開展基地各項任務建設。力爭全市建立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個以上,年均技術合同交易額達500萬元以上。
創新企業孵化基地。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中國科技開發院佛山分院雙鴨山孵化中心為主體基地,以市『風場』創業創新孵化中心、龍雙科技孵化中心、黑龍江能源職業學院大學生(青年)創業園區、尖山創新創業科技園、集賢縣電商人纔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寶清縣永康國際商貿城有限公司等6個基地為分基地,重點開展基地各項任務建設。力爭全市建立國家級孵化器1個、省級孵化器10個以上,年均在孵企業達300家以上。
人纔繼續教育基地。以黑龍江能源職業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經濟管理系、化學與環境工程系,雙鴨山技師學院農民繼續教育學院和『互聯網+尚農農民教育平臺』為主體基地,以市委黨校及各分校、雙鴨山廣播電視大學、嶺東區黨員乾部教育培訓中心等3個基地為分基地,重點開展基地各項任務建設。力爭全市人纔繼續教育將涵蓋鋼鐵制造、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經濟發展重點領域,教育、衛生、社會管理、文化事業等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年均培訓各類人纔3萬人(次)以上。
強化頂層設計,堅持市場導向,紮實有序推進。從2020年開始,雙鴨山市堅持適度超前原則,用三年時間,分階段、分批次、分步驟推進『五大基地』建設。在『五大基地』建設各自領域,精心挑選發展資源豐富、體制機制基礎較好、示范帶動能力較強的作為典型示范基地。同時,建立政策協同體系,提高政策精准率、到達率和落地率;建立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公共服務團隊,提昇公共服務能效;建立金融支持體系,引入優質社會資本,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積極開展金融結合試點。在加強保障機制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制度設計,不斷健全工作機制,有序擴大示范范圍,探索統籌各方資源,科學推進各類基地建設。
在『五大基地』建設中,雙鴨山市將立足全市現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人纔智力保障能力,緊密結合實際,將基地建設與全市發展『七大主導產業』、招商引資、重點項目相結合,堅持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同步落實,將『五大基地』建設的創新優勢、科教優勢和產業優勢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