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6日訊(記者王亮 王春穎) 11日-15日,記者跟隨全國新聞媒體『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活動一路驅車而行,圍繞脫貧攻堅、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了采訪報道。過程中,一張張『笑臉』讓記者印象深刻,他們用笑容記錄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畫卷的龍江篇章。

劉津江:合作社所有成員一個不掉隊,要比小康過得更好!
鮮食玉米、藥用玫瑰、蜂蜜……入夏以來,同江市綠農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津江和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附近村屯的農戶們都特別忙碌。
綠農合作社復工復產後,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為附近村屯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50餘個,幫助貧困人員『動起手、邁開腿、賺到錢、奔小康』。說起小康生活,劉津江說:『我心中的小康不是我一個人的,是合作社所有成員一個不掉隊,我們要比小康過得更好!』

造林模范張英善:10年承包了300公頃造林地
『10年承包了300公頃造林地』『開辦了烏馬河林業局第一個家庭經營性林場』……45年來,伊春市的張英善栽樹過百萬棵,遍布在西北岔河兩岸。他曾每天凌晨2點多起床,走20多裡的路,用勤勞的雙手一天能栽1000多棵樹;也曾一年中有7個月住在山裡,趕上防火期不能生火,幾個涼饅頭、一捧河溝水,就是一天的伙食;2011年退休了,退休8年多,又累計栽樹8萬餘株。
一座山,一個人,一輩子。45年,持之以恆,以實際行動樹立起一名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據了解,現在張英善栽下的100多萬株樹,都長勢良好,有的胸徑已達40多公分。張英善告訴記者,他向往的小康生活就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現在已經實現了。

劉春:靠智慧農業把稻子種得更好
富錦市現代農業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理事長劉春種了整整40年的土地。站在稻田前,回想40年間依靠種地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的歷程,他感慨萬千:『我們農民的小康生活夢想很簡單,種地容易,賣糧也容易,我們合作社的成員們也基本實現了!』
站在稻田前,劉春笑著說,以前種地是靠經驗、靠天,現在種地是靠智慧農業。以前就想著怎麼打更多糧,現在想的是怎麼把稻子種得更好。以前種地起早貪黑,現在這萬畝大田塊10天就能插完秧。以前賣糧看買家意願,現在還沒等種植,銷售訂單就簽完了。據了解,除了給社員分紅,合作社還帶動40戶貧困戶,每戶每年分紅超過3000元。

林場民宿帶頭人劉養順:帶動 『溪水農家院一條街』
如何找到新的門路,讓伊春老林區煥發出青春活力?上甘嶺林業局溪水林場退休工人劉養順敢想敢乾,開辦養順農家院,主要經營餐飲服務業,招牌菜紅燒魚、排骨燉豆角、貼餅子。開業以來,養順農家院的生意十分紅火,每天都會接待游客二三百人,農家院幾乎都在滿負荷運轉,一天的收入就上千元,相當於劉養順半個月的退休工資,同時還帶動了子女和6名親友再就業。
在他的帶動下,現溪水所已有農家餐旅館16家,形成了『溪水農家院一條街』,劉養順也名副其實的成為了全所餐飲行業的領路人。劉養順表示,他現在天天起來鍛煉,就是想在小康生活中,繼續發揮餘熱,讓更多的鄉親們共同致富。